东濠涌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北路南端,是国内首个水博物馆,由河涌边两栋民国时期的旧民居改造而成且将博物馆的设计延伸到涌边堤岸,与清水绿岸融为一体。
建筑布局
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清水粼粼、瀑布飞溅……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奇迹般地出现在广州闹市中的旺地东濠涌。
曾几何时,就是这个东濠涌,发出的浑浊臭气常常令沿涌一带南来北往的市民掩鼻而过,老街坊们更是把它称为臭河涌。如今,经过一年多艰苦的综合治理,东濠涌已换上花枝招展的“新衣裳”,实现“华丽变身”,一路的
岭南园景,显现出自然生态的景观,周边居住环境大大改善。
依法依规 河涌整治拆迁没有出现一个“
钉子户” 东濠涌北起麓湖,南衔珠江,是广州现存一条贯穿市中心的河涌,全长4.51公里,曾经拥有广州古城“
护城河”之美誉。明朝时,东濠涌曾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因其水质良好,东濠涌又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随着
工业化和
城市化的进程,广州人口急剧膨胀,东濠涌环境日益恶化,一度陷入“厄运”——河涌淤积,污染加剧,鱼虾绝迹,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沟。河涌两岸居民苦不堪言,不少家庭常年都不敢打开窗户。
据广州市越秀区水务局水务科科长明玉良介绍,广州市政府为还市民一条生态自然、水清岸绿的河涌,去年下达了“死任务”——定要在今年6月前完成东濠涌1.89公里明涌段的综合整治。越秀区水务局接下任务后,克服种种困难,施展浑身解数,终于使得东濠涌“旧貌换新颜”。
整治东濠涌1.89公里明涌的包干费为10.38亿元,拆迁费用占了大部分。拆迁问题极其复杂,涉及补偿标准、安置点设置等诸多方面,牵涉面广、协调单位多、工作量大,广州市越秀区水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依法依规执行拆迁工作,为让沿涌居民获得最大利益,出台完善拆迁经济补偿奖励办法,耐心细致做好拆迁群众思想工作,居民积极配合,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使河涌整治如期顺利完成。
绿色长廊串起四大亲水休闲带
如今,当记者踏上东濠涌越秀路段,映入眼帘的已经是一幅新景象:新种植的树木随风摇曳,沿涌两岸花团锦簇,小瀑布清水四溅,营造出一方又一方的亲水平台,过去的混凝土堤岸全部改成由绿色
植物覆盖的生态堤岸,犹如河边
小公园。 东濠涌图片
在这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街坊叶婆婆告诉记者,“以前东濠涌又脏又臭,没人敢在这附近多呆一分钟。我们见证了这里的变化,现在天天在这里晨运、闲坐,把这里当作公园了。” 在东濠涌的整治过程当中,建设材料以绿色或灰色透水砖及
透水地坪为主,道路两侧结合沿岸绿化配置,在河涌两岸建了景观休闲带工程,建设公共广场公园,营造处处赏绿的景观效果。如越秀桥、东华西、小东门、自然生态综合广场四大亲水休闲带、绿化广场,沿线麓湖至沿江路配套建设一条全长约4.51公里的绿道, 市民可以从环市路、
东风路一直漫步到珠江边“叹”风景。东濠涌成为闹市中难得的一条亲水“
绿色走廊”。
调水补水 打造自然水清岸绿的生态河涌 为解决东濠涌少水发臭的情况,实现东濠涌整治全段“水更清”的目标,广州市有关水务部门想出了调水补水的办法,在珠江前航道江湾桥西侧新建补水泵站,抽取珠江水对东濠涌进行补水,沿河底或岸边埋管输送至东风路越秀桥,在越秀桥附近地底3米处的净水厂进行净化处理后,再自流到下游,使河涌充满流动水。
目前,越秀桥附近的东濠涌水质净化厂正在加紧建设,按计划,将在8月底完工,届时,东濠涌水质净化厂每天6∶00~22∶00,将从珠江上调水补水10万吨,流量为每秒1.5立方米。经过处理后的东濠涌水将是清澈、对人体皮肤无伤害的水,沿线的
居民更可直接下到亲水平台亲水、戏水。街坊梁姨表示,政府出钱出力整治河涌,沿涌居民最得实惠,大家要好好珍惜,共同维护河涌清洁。
为实现东濠涌全段“水清、亲水”的目,越秀区将在2010年亚运会后,对东濠涌实施全段雨污分流、中北段的污水渠改管、净水补水、拆迁和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务求做到
生态、
自然、水清、岸绿,把东濠涌打造成“一流生态
河涌历史长廊”。
发展历史
东濠涌曾水深清澈
明清时期广州城排水设施会是怎样布局?晚清的老外在广州最喜欢到哪里踏春?曾经代表家族显赫荣耀的科举旗杆斗又是如何屹立
陈家祠广场?昨天,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一个题为《粤游纪略——晚清广州旅游宝典》展览,展出一本从
英国收藏家手中征集的1899年西方人拍下的广州照片册,再现一段老广州的繁华。 曾是居民主要供水渠之一
一组名为《老城水关》老照片,印证了史料记载的老广州城曾经完善的排水设施。历史上,流经市中心的濠涌具有城市防御、排洪泄污及交通运输等多重功能。广州老城有东、西、南三支濠涌。
东濠涌,发源自
白云山的甘溪、文溪,止于今天的法政路附近,涌宽水深,可以通船。明朝时仍然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其水质良好,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1899年西方人拍下老广州照片
南濠古称西澳,指在城西西濠街和南濠街之间的古渠前身,即位于今
海珠北路、中路地段。南濠开凿于宋代
景德年间,民国时期修筑海珠路时,改为暗渠。
西濠原是北宋时开凿的一条小运河,从宋代至清代一直是贯通广州市中心南北的水上通道。明初,西濠变成
西城的护城壕,民国时期,
和平东路至西濠口段建为石拱式暗渠,1965年年底,西濠全程都改建成暗渠。
贡院:
两广考举人的场所
而《贡院的龙门》,展现了清末
广东贡院龙门外部状况。广东贡院是两广举行乡试、考选举人的场所,清末四大贡院之一。广东贡院最早建于宋代,“在城东北二里”,毁于元代战火。明洪武、永乐时期,广东一直没有贡院,乡试一般在
光孝寺举行。
沙面:
1915年受洪灾
没人能想象到,昔日降临广州的一场百年不遇大洪水,沙面却曾经是首当其冲的受灾点。在一批沙面早期照片中不难发现,很多老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后的沙面照片中无法找到踪影。
新闻事件
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从北到南全长约3000米
中国网讯(记者庄昊) 北京时间9月27日,作为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
港口,又倚靠母亲河珠江,水,已经成为了广州的城市命脉,第16届
亚运会的开幕式也确定将在位于珠江的
海心沙岛举行,依水而建,与水相依,广州与水之间,浓情蜜意。
城市人对水环境的态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观念或文明程度,如开启阅读城市的一把钥匙。位于河网密布的
珠三角区域,交织的河仿若城市经脉一般盘活了整座广州城,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说明了一切。
从2009年初开始,广州市就全力推进大型治水工程,改善
城市生态环境,还广州“
水城”印象。
在此次治水范畴的121条河涌中,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从北到南全长约3000米,穿过环市路、东风路、中山路三条中心城区
主干道直入珠江,是此次广州治水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东濠涌的整治,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唤起人们对老广州的“水城记忆”。
东濠涌南段综合整治,通过采取雨污分流、净水补水、景观整饰等方法,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恢复了河涌原生态,再造广州“六脉通渠”文化特色,实现了“水清、岸美”,
市民可“见水、戏水”的整治效果,“堪称典范的亲水生态休闲
文化走廊”。
和谐拆迁实现“零投诉”
“现在的生活同以前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不用担心被雨水浸,而且住得宽敞、方便又舒心!”望着窗外瓢泼的大雨,原本一家八口拥挤在东濠涌边上40平方小房里的王伯很感慨。是东濠涌拆迁、安置,让他们家三代人告别了常年潮湿、拥挤的河涌边小房而住上宽敞公房。如今,住在离北京路
商业街“咫尺”之遥的公屋里,让王伯一家远离了浸水之苦,走出了人均5平方米的“蜗居”生活,这个重新建起的公屋之家,让王伯感慨万千。 东濠涌图片
据悉,越秀区仅用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153户、约5.5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信访个案,没有发生一起拆迁投诉。
汪洋同志在省委办公厅《督查专报》(2009年第186期)刊载的《越秀区全力推进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上批示:“越秀区的经验证明,只要方法正确,执行到位,拆迁工作同样是可以在和谐的情况下进行的。越秀的综合整治完成后,一定去看看”。
铁腕治污
治水必治污,治污先治源。越秀区河涌两岸环境复杂,
住宅、
商铺密集,必须先查清河涌沿岸的污染源,堵死污染源头,才能彻底解决河涌水质污染问题。越秀区全面摸清了辖内4条河涌沿岸193个排污口和428间污染源经营项目、经营状况及污水流向、处理、排放等情况,督促11间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在限期内完成整改,停业关闭了逾期未完成整改的3家污染源饮食单位,对3间无证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的污染源进行了查处。为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开展了三次河涌沿岸污染源复查行动,原有428间的污染源已依法取缔20间,其余408间全部落实整改,4条河涌两岸全部完成截污,违法排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九大工程联动治
东濠涌整治工程涉及八大工程。一是调水补水工程。在珠江前航道江湾桥西侧新建补水泵站,抽取珠江水对东濠涌进行补水,东濠涌南段水体实现了良性循环。二是景观、堤岸工程。改造和加固堤岸、修建桥粱、建设“绿道”等。三是两岸建筑物立面整饰工程。四是配套停车场工程,进一步缓解了该区域停车难问题。五是机电安装工程。对环市路到沿江路3.19公里的河涌进行光亮工程和视频监控工程。六是高架桥体涂装工程。七是水质净化工程。在越秀桥附近建设净水厂,日处理能力约10万吨。八是东濠涌管理中心和博物馆建设工程。将越秀北路和
豪贤路交界处、紧临越秀桥和东濠涌两栋民国时期的旧别墅改造为“东濠涌管理中心和博物馆”。记录和展示河涌历史文化和整治成果。
目前主体建筑整饰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布展装修,收集河涌老照片等实物。预计国庆后开馆。九是景观休闲带建设。在环市路、东风路段建设公共广场园建、景观、绿化等工程。 东濠涌图片
安居乐业群众得实惠
整治前,河涌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较差。东濠涌沿线居民
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群众多,长期忍受污水、噪音、潮湿的生活环境。越秀区把“河涌整治经费的63.7%用于拆迁补偿和房屋安置工作,改善了85户困难家庭、63户住房面积不足40平方米的家庭和11户孤寡残疾人家庭的住房环境。东濠涌两岸房屋整饰一新。同时,还计划将东濠涌沿线合计近61.7万平方米的地块全部纳入旧城更新改造,进一步改善该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目前,东濠涌通过补水和净化处理,河涌水质可达到国家地表水四类水质标准和无色、无味、清澈、可触摸、无害皮肤的效果,可供行人戏水,并通过形成水闸联动,可改善新河浦涌及
东湖水质,实现
城市中心水环境的良性循环。7月22日,
黄华华省长视察整治后的东濠涌,给予了高度评价。
绿色生态全面恢复。遵循河涌生态自然规律和环保要求,以自然河底及生态堤岸的形式,以园林绿化为主,采用多项生态和环保新技术,恢复
岭南水乡的河涌风貌,目前走在东濠绿道上,满目绿色、清爽宜人,呈现一派生气盎然的自然生态景象。随处可见市民亲水、戏水的情景。有居民听说东濠涌环境变靓了,带着孩子还从
海珠区、白云区、
天河区等专门坐车过来。
整治不忘人文情怀。在整治中把文化建设贯穿河涌治理全过程,挖掘水文化、桥文化、石文化、
广府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历史内涵,进一步擦亮“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设立以河涌为主题的博物馆和治水碑记,展示河涌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及古今治理河涌史实。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运用现代建筑工艺,恢复东濠涌越秀桥、
小东门桥、筑横沙桥、东华桥等6座历史名桥原貌,新建4座现代小桥,还沿水脉设置越秀桥叠水瀑布、越秀广场治水主题雕塑、荷花池、
景观石、水堰、凉亭、驿站等景观10处。展现
鲁迅故居、宋庆龄故居等名人名居景点,塑造浓郁细腻的水系概念。在糙米栏桥附近和永曜北小学墙壁各设置人物雕塑2组、壁画4幅,重塑民国时期广州普通百姓人家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反映老广州的风俗人情。
人居环境更加舒适。整治带来河涌周边社区卫生条件的改善,“四害”明显减少,爱卫部门监测东濠涌沿线及周边社区外环境16600米,鼠迹由今年1月份的28处下降到7月份的8处,鼠害减少7成以上,粉板法监测鼠密度仅为1.54%,比国家标准低1.46个百分点。
参观指引
地址:广州市越秀北路南端
开馆时间:上午9:00—下午6:00(逢周一闭馆)
收费:免费
交通:乘坐11路、54路、80路、184路、236路公交车到大东门(越秀北路)站下车,步行50米即到。市民也可乘地铁到农讲所站,步行约500米到东濠涌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