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人
直立人
2015年11月20日,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发布会在东至县城召开,会上中国的科学家宣布,在华龙洞于2014至2015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而在此处发现的古人类被命名为“东至人”。
发现过程
华龙洞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距离东至县城约20分钟车程,在华龙洞被发现之前,这里是一个安静祥和的村庄。有一天,村里一位姓金的老大爷决定开挖村后的一座不高的小山头,为家里修建一个羊圈。而在开挖的过程中,金大爷发现山地里埋着很多动物的“骨头”,他觉得很新奇便拿到家中收藏,附近的村民得知此事之后,很多人来到他的家中观赏这些奇异的“骨头”。
直到有一天,一位邻居提醒金大爷,这看起来不像是一般的骨头,更像是长得像骨头的石头。而且在此埋藏的数量如此之多,应该向有关部门汇报。于是村民们自发向县级文物保护部门汇报,引起了县级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立即向省有关部门反映了此事。于是2006年7-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韩立刚教授等立即亲赴汪村对华龙洞进行了初步发掘。发现了1枚人类牙齿、一件人类额骨残片化石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在发掘过程中,研究人员认为这里曾经是个洞穴,后坍塌形成目前的状况,将这个地点命名为华龙洞。
出土化石
据负责此次发掘的省考古所董哲介绍,2006年华龙洞出土了珍贵的古人类化石标本,和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这在安徽省旧石器考古工作中尚属首次。在我省的几个已经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华龙洞最为全面。
董哲说,为了寻找更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资源,深入了解华龙洞遗址古人类的生存状态,省考古所和中科院古脊椎所联合对其进行二次发掘。
从2014年10月9日到11月20日,一个多月时间,考古人员在15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并采集了大量动物化石,初步估算有3000余件,大多数为碎骨,牙齿化石相对较少。为了确认这些哺乳动物的种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初步鉴定,
种属计15种,如:猕猴、褐鼠、豪猪、黑熊、巴氏大熊猫东方剑齿象、苏门犀、谷氏大额牛等。其中,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巨貘和谷氏大额牛4种确定已经灭绝。
生存状态
生活年代
现场的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因为还没有准确的测年,所以还不清楚东至人的具体年代,不过从古动物学家根据出土动物群化石判断,它应该属于距今约30万~50万年的中更新世。
生存手段
此次考古人员在华龙洞洞穴口28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除了发掘出土包含古人类完整头骨在内的20多件古人类化石外,还发现大量动物的骨骼化石。考古人员在清理中发现,这些骨头有大量人为破坏的痕迹。有的上面有砍砸痕迹、有的则完全被砸碎。而且它们一堆堆,层层堆积,保存着最初的原始面貌,而且在发现的部分石器上,还残留着切割肉类留下的残渣。吴秀杰表示,从现场的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是当时古人类的生活区域,他们在这里敲骨吸髓肆意捕猎着各种野生动物。
吴秀杰博士说,在古人类考古发掘中,不少地方发现人和动物相互捕杀。比如非洲发现的距今数百万年前的“汤恩男孩”,其头骨就有两个猎豹留下的孔洞。但此次发现的大量化石中,除了动物骨骼有大量砍、砸等人为痕迹外,发现的人类化石还没有出现被动物破坏的痕迹。这从某种意义来说,生活在华龙洞的古人类,已经在自然界占据主导地位。当时的他们已经熟练掌握狩猎技艺。
年代谜团
华龙洞是不是个人类的“屠宰场”?
华龙洞两次发掘为何都出土这么多支离破碎的动物骨骼?省考古所的董哲说,
古人有敲骨吸髓的习惯。杀死动物,除了吃肉,骨髓也是重要获取能量的来源。第一次发掘中,发现的大量骨器,有关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一处屠宰肢解动物为主的“加工场”。
而本次发掘出土了有砍砸和切割痕迹的骨片,说明这些动物的死很可能与古人类有关。
是否有着更大的考研价值?
相关专家表示,华龙洞是继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安徽和县、南京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包含有头骨化石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点。华龙洞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标志着近年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
据悉,华龙洞也是在我省境内发现的第三处古人类化石地点(前两处分别为1980~1981 年发现的和县直立人、1982~1983 年发现的巢县早期智人)。华龙洞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实我省是我国古人类演化、扩散的重要地区,对于探讨中国直立人的分布、演化、变异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实验室年代测定工作还在进行中,我们根据对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的初步鉴定,认为古人类的生存时代在更新世中期,与安徽和县直立人时代接近或更早。”刘武介绍说。
昨天的发布会现场,相关专家谨慎表示,目前很多工作尚在进行中,这个曾被誉为安徽的“周口店”到底有哪些重大价值,还有待于未来的发掘及更深一步的研究。不过随着发掘的深入,华龙洞有望揭示更多的考古意义。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9:33
目录
概述
发现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