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的东莞八景是指黄旗山顶挂灯笼,市桥春涨水流东。凤凰台上金鸡叫,宝山石瓮出芙蓉。彭峒水濂好景致,海月风帆在井中。靖康海市亡人趁,觉华烟雨望朦胧。
文物八景
故垒雄风
在该市
虎门镇,当年,中国军民凭借虎门天险构筑了闻名中外的的“金锁铜关”,奋力抗击英国侵略者。如今,昔日的销烟旧址(1957年重建,现存
鸦片战争博物馆)、沙角炮台、威远炮台,仍升腾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既是传统的
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又是旅游观光的胜地。销烟池旧址,古木参天,碧水悠悠,映照历史的沧桑。虎门炮台雄踞珠江口,青山碧水,山势巍巍,珠水浩荡,穿鼻洋上,船影穿梭,整个景色雄浑壮阔。故垒雄风,寓意了历史的沧桑,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决心和雄心。
可园蕴秀
东莞可园博物馆景观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村,是岭南私家园林,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广东近代四大名园。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创建人张敬修,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可园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书斋,艺术地揉合在一起。在三亩三(2204平方)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可园布局灵巧,构图清新,园景幽致。园内古建筑高低错落层楼叠阁,廊庑萦回,亭台点缀,叠山曲水,极尽园趣。可湖与可园,碧水丹亭,秀美可人。可园又是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文化内涵丰富。可园蕴秀,寓意了可园秀丽的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
城楼集瑞
迎恩门城楼景观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曾有城墙连接道家山、南城、钵孟山、东门、北门,全长1299丈,环护东莞城,坚固高大,雄伟壮观。如今,迎恩门城楼依然屹立,红墙碧瓦,飞檐斗拱,蔚然壮观,而其保存的明代基座,尤为珍贵。迎恩西门,历来是东莞古城的象征,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坐标,旁边的文化广场是新世纪新东莞新气象的展现,绿草茵茵,喷泉绝响,舞姿翩翩,歌声曼妙,构成东莞新时代的盛景。迎恩门城楼与文化广场,展现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气象。文物古迹与现代文化设施交相辉映,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
迎恩门城楼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日本海盗常来这里抢掠,当时的东莞四周无遮无挡,于是东莞有一个叫常戆的将领就带领军民在东莞城的四周建起了城墙和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整个城墙连起来有1299丈,把整个东莞城都包围了起来,到时把城门一关,海盗就无法入城。而且这城墙还有防洪作用,夏天遇到发大水时把城门用沙包堵上,城里就可保不会遭淹,真是造富百姓。所以东莞人民对这个城楼很有感情,即使市区千变万变,总舍不得拆毁这个旧城楼,更投巨资把周围改建成了西城门文化广场,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和节日举行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
蚝岗探古
蚝岗贝丘遗址景观位于南城区胜和蚝岗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东莞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保存面积650多平方米,作为在市区中心发现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也较为罕见。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残件,发现红烧土活动面、房子、墓葬、灰坑、沟等新石器时代重要遗迹。墓葬中出土了两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类遗骸,蚝岗贝丘遗址因此被考古专家誉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和“东莞历史文化的基石”,在岭南史前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建设的蚝岗遗址博物馆,是一座以保护、研究和展示新石器时代蚝岗贝丘遗址和珠江、长江、黄河三江流域彩陶文化为主要功能的遗址性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4645平方米,是展示东莞远古文明的重要窗口。
潢涌宋祠
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景观位于中堂镇,距离莞城7公里,与增城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所在的中堂镇地属东莞市的水乡、东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自古以来,东莞就是“鱼米之乡“。潢涌河流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历来盛产水稻、甘蔗、香蕉和鱼、蟹等。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是珠江三角洲比较早的祠堂,其布局取龟形,祠内明代碑刻,肃穆凛然。主要建筑有头门、二进(中堂)、后进,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两侧有厢房,占地总面积1152平方米。头门面宽三间27.66米,进深两间7.65米,高8.62米。左右有包台,两侧有包厢。前廊施4根圆柱形红砂岩石柱础。前檐施三级跳如意斗拱,后廊施四级跳如意斗拱。中堂(二进)一间8柱,柱为红砂岩柱础,酸枝木圆柱。二进面宽14.4米,深10米,前檐4级如意斗拱,后檐5级如意斗拱,上挂“忠孝堂”木匾,为“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纂修玉牒,经诞日讲,官眷生陈子壮顿首拜题。天,三年癸亥八月之吉。” 寝宫(三进)三间,2柱,柱为红砂岩座,酸枝木圆柱。前后中各二级如意斗拱,硬山顶。三进龙船屋脊均为石湾所造陶瓷花脊,两侧为灰塑。红砂岩复倾莲花柱础刻花多样、明快简洁。后进有“宋特奏进士朝奉郎、军器大监、梅外李春叟”等六名贤所撰碑记,证实大宗祠始建于宋代。潢涌河岸,古巷深幽,荣禄黎公家庙、京卿黎公家庙、京卿祠道、潢涌文阁及居仁里、诗家坊、文明启迪、奕世文林门楼等明清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美,古风浓郁,俨然明清时期的村落景观。
南村遗韵
南社村古建筑群景观立村于南宋末年,现今保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筑,有祠堂25间,古民居100多间,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已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落以水塘为中心,两岸祠堂林立,影影绰绰。巷道曲幽,民居密布,古韵清悠。古榕婆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南社村的古建筑群与“客家围”、“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区水乡特色。由于每一家皆有自立门户的身分,故建有本家“家祠”。“家祠”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着一条小水道。这些“家祠”的建筑最具特色,一般都是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式建筑,楼为歇山顶,檐下如斗拱,门额上配有雕刻精美的木雕。村内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等古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周围的农田也大量保存,保持清新的田园之风,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该市、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广东省极具特色的文物旅游景点和休闲胜地。
金鳌塔影
金鳌洲塔景观位于东莞市莞城西南1公里处,即万江桥畔。因其坐落于万江金鳌洲,故名。金鳌洲古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合尖于天启四年(1624年),历时27年。据悉,建塔之目的为“以培风气,亦堪兴家所宜也”。原为抗御水害的镇水宝塔,8角10层,盖顶有塔刹,无塔檐,无栏杆,砖牙叠砌。后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塔基距水边仅三、五米之遥,此塔处于江心陆洲,三面环水,经二百五十多年,保存完整,基础稳固,巍然耸立于东江之滨。
现金鳌洲塔为平面8角9层,红石基础,腔梯阁式青砖塔。塔高50米,属楼塔刹采用生铁铸成,上竖1个铜葫芦,顶层棱角有8个响铃。近年又修葺一新,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1989年6月,金鳌洲塔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金鳌洲塔,至今吸引着许多中外游人前去观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金鳌洲塔高耸,登顶远眺,繁华莞邑,尽收眼底,远山青翠,连绵天际。塔底东江碧水,宛如玉带,环绕城邑,秀美异常。塔周围花木扶苏,绿树成荫,景色清新可人。
东纵丰碑
大岭山,孕育英雄的土地。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景观,
抗日战争时期,
东江纵队及其前身在这里曾取得百花洞大捷,粉碎了日军的“万人大扫荡”。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机关所在地,是一个文物保护群体,包含多个文物保护单位。有司令部旧址、会议室旧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电台旧址、报社旧址、情报站旧址、粮站旧址、军械修理厂旧址、军事训练班旧址、干部训练班旧址、后方医院旧址、后方办事处旧址等十余处,在中国华南地区的抗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广东东江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1938年10月,抗日的烽火在华南燃起,惠阳、东莞、宝安、增城等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建立了以今龙岗坪山客家人曾生为首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龙岗坪山一带成为革命根据地,同时成立以王作尧为首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1943年12月2日成立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的领导和指挥下,转战东江一带,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成为中外闻名的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广东人民解放斗争的一面旗帜。至今仍保存着9处抗日旧址。山岭连绵,抗日古村依旧,村巷深幽,抗日军民的身影犹然清晰。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建设,将再现烽火岁月,使这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见证地、东莞抗日的写真地和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民间八景
黄旗山顶挂灯笼
黄旗山海拔189米,形似旗展,唐代以前称“黄岭”,是东莞的象征。“黄旗山顶挂灯笼”是民间传说的东莞八景中的第一景。传说在过去,在黄旗山顶上有一棵千年古榕,因年久心空,满山遍野的小萤火虫飞累了都飞到树洞栖息,抱成一团,夜间远看如灯笼一般,奇景传播远近,故成为东莞八景之首。山下有始建于宋代的黄旗观音古庙,逢年过节,游人如潮。山麓尚存古井,名“廉泉”,传说饮廉泉水,可使人变得廉洁。
市桥春涨水流东
市桥在北宋原名德安桥,是莞城的闹市所在。桥的两旁是小贩摊档,水陆的茶居酒店集汇之地,故被人们称之为市桥。遥想当年,桥上两边街市熙熙攘攘,桥下河水清流淌涌,船只往来络绎不绝,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动人画面。特别是每年春风拂面、春雨连绵、春水上涨的时候,在市桥河上,波澜汹涌之声可听,船夫桨橹之声可闻,楼悬荇藻之景可见,一派春江水涨的美好景象。
市桥路是一条非常热闹的步行街。
市桥春涨,另有一说是“施桥春涨”。施桥在黄旗岭下,附城戙船澳前,此处原有河,水向东流,河上有桥名施桥。但据明清东莞旧志,均写作“市桥春涨”。明卢宽有《市桥春涨》诗云:. 虹桥历年知几许?桥头趁市人如雨。三春潦涨从天来,飞湍激漱中流柱。中流砥柱立不难。岂畏怒浪高如山,古今豪杰经过此,何人只手迥狂澜。
凤凰台上金鸡叫
原位于莞城西城楼侧的凤凰台也是东莞旧八景之一,名为“凤台秋济”,俗称“凤凰台上金鸡叫”。原址在宋朝时建有上清观,旁边有雁塔,凡有中举者均在塔碑上题名。传说山上有凤凰草,曾引凤凰来,故名凤凰台。
400多年前,明代文人雅士在此成立“凤凰书社”,并经常来此吟诗作对。
到了清朝末年,凤凰台就已经倒塌了,只剩下了台基。旁边的雁塔和上清观也想及相继毁于“文革”时期。事隔十多年,东莞人认为凤凰台是东莞诗脉所在,是东莞文化的重要象征,故重修凤凰台,并在凤凰台所在地,修建文化宫、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文化建筑,当时的凤凰台是在文化宫半山处的一座铜制凤凰雕像。在建设西城楼文化广场期间,原有凤凰铜像拆除搬迁。2005年元旦,
东莞市人民政府在文化广场二期建筑物圆形广场中央重建如今所看到的凤凰台雕塑。
宝山石瓮出芙蓉
黄江镇最高的山是“宝山”。宝山古称虑山,又名芦山。位于黄江镇东部,横贯黄江、樟木头、塘厦三个镇。 宝山因产银矿,古人曾在此炼银而改名宝山。何时及何人开采已无资料可查。宝山除产银矿外,它自古还以瀑布而扬名。主峰东侧有芙蓉寺(今已成遗址),寺前有潭,名宝潭。飞瀑自山崖泻下,冲击着中空的石瓮形巨石,奔响如雷,瓮中水花激溅,状若芙蓉,故有“宝山石瓮出芙蓉”的盛景。是东莞古八景之一。清代中后期,石瓮终于被冲破。
清代是宝山风景全盛期,当地人自立了古刹、石瓮、灵鸟、仙床、龙潭、石井、厨洞、松径等八景。现景点不存,但山色依然秀丽,吸引着众多游客。
然而,遗憾得很,久历沧桑的宝山的一些名胜古迹早已残缺不全了。石瓮于数十年前遭雷击而崩塌,百尺飞瀑也变为涓涓细流,芙蓉涌现的奇观也不复在。山亭及芙蓉古寺亦空余遗迹,游人只有对之兴叹而已。此外,山下的一个曾是元代官府炼银的石瓮场,如今也只余一个深深的山洞,当地乡人称之为“坑窟”,相传这就是当年采银的坑洞。
彭峒水濂好景致
水濂山森林公园位于市中心以南 8 公里处,水濂山旧称彭峒山,海拔 378.8 米,方圆十余里,山岗连绵,岩石嶙峋,因昔有彭公楼隐于此,故名彭峒山。彭峒水帘,是明代东莞八景之一。
山上有泉,水清冽味甘;有古峒山寺,规模宏大,遗址保留完好。半山处有观音庙,驱车可直至庙前。山颠飞瀑悬泻十余丈,形如水帘,四时不绝。山涧多藤萝,横垂峭壁。泉水绕庙后左侧,注入芙蓉涧。飞瀑流泉,淙淙峥峥,音如琴声。山上林木阴翳,花草茂盛,松响助凉。水濂山森林公园现己列入市五大森林公园之一。
海月风帆在井中
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妻十分恩爱,夫妻俩靠丈夫出海捕鱼为生,由于丈夫每次出去都要很长的时间才回来,妻子相思成病,每日站在金牛山蟹壳岩上盼望出海谋生的丈夫归来。有一天,妻子到岩洞内的井边汲水,忽然看到井水里映出一叶归帆,船头站着的人竟是自己的丈夫,跑到码头去看,果然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丈夫归来,认定是井神显灵。海月岩公园位于厚街涌口村。金牛山上的“海月风帆”是东莞老八景之一。整个公园面积三百多亩,里面有气势雄伟的三清殿、金壁生辉的海月殿、绿水荡漾的海月湖和迂回曲折的九曲桥,是游人休闲,清心养神的好地方。
金牛山是座高十丈,周一里的红石质山岗,造型奇特。蟹壳岩上刻有“海月岩”三字,为宋绍二年(1132年)刻,岩下有一石井,曾有“海上风帆落井中”之说,现增设了雕塑、楼亭等景点。
靖康海市亡人趁
靖康海市亡人趁——这个东莞旧八景的故事比较简单,说是在虎门望出去的那一片海,曾经叫做“伶仃洋”的那一块,文天祥的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就是说的这里。这里也曾叫做“靖康海”。 相传这里以前有时候在海面上会出现一个集市人来人往,买卖的、走路的、肩挑的、推车的、好像很热闹的样子。当时的人们就说这是一个鬼市场,都是那些鬼来趁墟。所以就有了“靖康海市亡人趁”的这个说法。那应该是一种“海市蜃楼”的现象。
靖康海市极之神奇,据清代周天成等著的《东莞县志》载:“海市多见靖康场,当晦夜海光忽生,水面尽赤。有无数灯火往来,螺女鲛人之属,喧喧笑语。闻卖珠鬻锦数钱量米之声,至晓方止。”(注:原无标点符号)在历代有关海市蜃楼的描述中,只有影像的描述。在海市蜃楼出现的同时,还能听到各种声音,则只有靖康海市才有。靖康海市的奇异独特还在于:“靖康海市,又与青州不同。靖康海市见于夜,青州见于昼。”(注:志书所提及的青州,疑为山东省青州)古人无法解释海市蜃楼的成因,便附之以鬼神之说,认为是海上的神仙进行的珊瑚之市,又以为那里过去有沉没的陆地,当月出时便有鬼物就海中为市。故此,靖康海市又有“珊瑚夜市”、“沉州夜市”之称。
觉华烟雨望朦胧
觉华烟雨曾被评东莞八景之一,地点在中堂开达玩具厂内,原广虎公路,中堂至斗朗路段旁,此景现已没有。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罗浮山有一只仙鹅飞走,觉华寺里有一个和尚历经千辛万苦,跟踪至泊洋海面附近一个地方,只见那只仙鹅停了下来,转眼就不见了。那时候泊洋村一带还是海洋。从这时起,每年都有一船稻谷在泊洋海面沉没,而沉掉那船谷的主人就很快发迹起家。这只仙鹅落脚地方是一块福地,就在这里兴建觉华寺。
觉华寺在市西十五里(即中堂)。宋绍兴初(1131年),徐邦彦得到一个观音像,把她供奉在江流堂,县令张勋叫和尚宋鉴给他求得存放在觉华寺,和尚妙县建筑了一座殿阁,李涛为他作证。咸淳二年(1266年)将侍郎徐渊授意何汉涛施舍田地八十亩给觉华寺,当时殿宇宝塔直上云宵,从远处观看,隐隐约约,像在烟雾中一样,故名觉华烟雨。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寺里的田地被人抢去。嘉靖初年(1522年),这座寺就被废弃了。
明初东莞诗人陈靖吉题《觉华烟雨》七绝二首:
其一:江心楼阁梵王宫,三千世界疑虚空。渔村相对一水隔,竹篱茅舍有无中。
其二:半开雾景更奇特,远处参天青历历。一图水墨海天秋,今古不知谁卷得。
黄裳《觉华烟雨》七绝诗:
丛林幽寂枕江隈,烟雨蒙蒙昼不开。过客不知兰若处,但闻钟馨数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