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一家国家级开发区。面积721平方公里,代管东城、胜利两个街道,常住人口近50万人。拥有“四上”企业335家,规上工业企业115家,高新技术企业10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11家。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铜及铜材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
基本情况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一家国家级开发区,拥有“四上”企业335家,规上工业企业115家,高新技术企业10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11家。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铜及铜材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
园区规划
坚持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布局建设五个功能产业园区,实行“一产业、一平台、一团队、一基金”运营机制。
新材料产业园
建设稀土催化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氧化铝纤维等3个“园中园”,发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集聚带动功能,强化创新驱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
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
建设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医疗设备等“园中园”,构建特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打造全链条汽车产业制造体系,搭建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创新平台。
广利临港产业园
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新材料、仓储物流等临港产业,加快推进港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
空港产业园
依托中国商飞民机试飞基地、北航东营研究院以及航空导航与飞行校验测试基地,重点发展航空运输、航天制造、临空服务等产业。
悦来湖科教创新园
整合大学科技园、中电光谷未来城、软件园、互联网产业园、金融港等功能区块,促进创新要素聚集,培优创新生态,形成资源密集、辐射全市的科技人才高地。
政治
现任领导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工委书记:康茂礼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徐长青
产业体系
聚焦新兴培育、转型升级两大方向,重点发展新材料、交通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特色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材料产业
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引进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是国内最大的高端纳米级电子陶瓷材料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碳纤维材料生产基地,目标打造成为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交通装备制造产业
引进了波鸿(中国)轨道交通工业园项目,建设“材料—车轴—车轮—轮对”的高铁车轮全产业链条,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高铁车轮国产化。中车兆源是中车集团最大的电磁线供应商。拥有轿车、SUV、皮卡、新能源汽车及变速箱、车轮、刹车片等零部件生产能力。
航空航天产业
对接落实国产大飞机和北斗导航国家战略,引进航空维修、航空制造、临空物流、北斗导航应用等高端制造和服务业态,打造山东北翼空港经济中心和全国最大的民用飞机试飞基地。
现代服务业
发展临空、临港物流,布局建设区域性物流总部中心;壮大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扩规增速提质。建成府前街聚集区、莒州路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聚集银行23家、金融机构100余家,引进建设中电光谷东营未来城、金融港、新天地创客小镇等服务业,是东营市总部经济聚集区和高端商业中心。
工作开展
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重点开展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大高外项目,统筹中小项目,招商引资不断实现新突破。按照“重外而不轻内、抓大而不放小”的原则,深入开展专业招商,进区项目数量与质量全面提升。1—10月份,新批准进区加工制造业项目61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4个,外资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49亿元。引进了投资10亿元的方圆氧气底吹造锍捕金新工艺项目,投资超过3亿元的高原第三工业园项目,投资1.8亿元的孚胜起重设备项目、投资1.47亿元的胜鑫氮化防腐管材项目,以及投资1300万美元的德国恩德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项目等一批大高外项目。截至目前,累计批准进区加工制造业项目430个,项目总投资305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60个,外商投资项目57个。一是抓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成立了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招商机构,公开招聘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打造出了一支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招商队伍。二是抓招商载体建设。设立了四个驻外招商站,建立起了四种文字的开发区网站,针对不同领域开展招商。充分利用全市经贸洽谈会的载体作用,集中开展招商活动,连续四届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三是抓大高外项目招商。引进了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的杜邦钛白粉项目,发挥杜邦钛白粉项目及普莱克斯工业气体项目等为其配套的世界级项目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面向国内外吸引精细化工类项目入驻,将滨海工业园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精细化工基地。实施了欧盟—中国(东营)企业合作项目,已签定合作协议36项,签约金额3.53亿美元,对欧招商有了良好开端。四是抓中小项目招商。规划建设了中小项目区和标准厂房区,集中摆放中小项目,努力形成集聚效应。五是抓面向胜利油田的招商。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同在开发区内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胜利油田工业园,已引进项目29个,项目总投资40亿元,预计年底将有16个项目正式投产,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工业园力争2007年全部布满项目,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基地。(二)突出二产,繁荣三产,经济运行势头良好。按照“工业立区、科技强区、服务业兴区”的发展思路,努力提高经济整体实力。区内已投产工业企业15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5家,外资企业25家;在建项目80余个,年底可新增投产企业40家;商贸流通类企业500余家,个体工商户1600余户。一是加快膨胀骨干企业。制定了鼓励区内企业加快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每个重点企业都有一个班子成员牵头的推进服务小组跟踪服务。方圆公司、高原公司均建设了三个工业园,方圆公司销售收入可突破80亿元,“十一五”末有望达到500亿元,目前阴极铜产能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民营企业第1位;高原公司销售收入可突破50亿元,“十一五”末可达到100亿元,正在筹备上市;大海集团投资建设了5个项目。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区内59家企业的110个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的27.8%,科英激光电子、天信纺织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高原公司的“山东省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三是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区内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55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44家。四是积极繁荣现代服务业。委托中山大学编制了开发区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规,对于规划范围内的工业用地,逐步通过双赢的方式实行“退二进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平台。
(三)创新理念,丰富内涵,服务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先后推出了“封闭式管理”、“个性化”服务、“零收费”服务,以及“零距离接触、零收费管理、零投诉服务、零障碍发展”的“四零”服务理念,服务环境建设呈现出了五个特点:一是管理规范。未经开发区管委会同意,任何部门不能到区内企业开展检查、验收、评比等活动,有效杜绝了“三乱”现象的发生。二是政策优惠。在企业融资、出口创汇、技术创新、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奖励政策。区内实行“零收费”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免缴或由管委会代缴7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审批高效。建设了现代化的“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由浪潮集团量身定作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行政审批系统,具有“网上审批”、“一条龙”审批等特点,具备并联审批、短信提醒、超时提醒、远程视频、统计监督等功能,有效提高了审批效率。开展项目全程代办,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对于投资数额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直接进入“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四是服务到位。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打造出了“项目洽谈、项目审批、建设管理、投产后服务”四个平台,构筑起了大服务格局。成立了区内企业家俱乐部,每周五召开企业家早餐会,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管委会之间、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实施了以“十大工程”、“十大项目”、“十件实事”为内容的“三个十”工程,集中解决困扰企业职工和居民的实际问题。五是查处有力。对于侵犯投资者权益的人和事,一经投诉,严肃查处。
(四)超前规划,强力投资,配套环境不断完善。一是高起点规划。投资900余万元,委托英国巴硕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委托日本日建设计株式会社编制了开发区中心商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委托新加坡裕廊国际工程限公司编制了滨海工业园总体规划;委托美国百泰设计公司编制了开发区绿地景观规划。坚持做到规划的高起点、广覆盖,努力打造开发区“百年规划”。二是高标准建设。已累计完成基建投资26.8亿元,区内通车里程达到145公里,供暖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市政设施齐全,先期的40平方公里全部达到“七通一平”条件。三是高效能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把“三关”:严把基建工程招投标关,各项工程均面向全国招投标,增加招标的透明度。严把工程管理关,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组建了监理公司库,严格管理,加强考核,确保工程监理质量。严把工程审计关,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组建了审计公司库,随时淘汰有不良记录的审计公司,实行跟踪审计,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工程全部实行二次审计。开发区已完工工程审减率达到25%,审减额达到1亿元。在区内油田土地收回及障碍物清理方面,通过费用包干认领等方式,节约资金1400余万元。位于开发区内的广利港已经省发改委立项,即将开工建设。
(五)加强管理,强化经营,经营开发区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做了“三篇文章”。一是做好资产经营管理文章。成立了高创投资有限公司,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即将成立,将区内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资产全部划入公司名下,提高融资能力。二是做好土地经营管理文章。对于工业用地,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从严控制土地;对于商住用地,全部实行招拍挂,努力实现其最大效益。开展了项目推进和土地清理工作,对于圈而不建没有投资诚意和能力的项目,调整或收回其占用土地。开展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清理工作,对于按照协议固定资产投资不达标的企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补交土地差价或收回多占土地。目前已累计收回或调整土地2000余亩。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组建了土地评估公司库,确保土地评估价值的客观性。三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文章。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吸引海南龙湾港为滨海工业园吹填造陆,并负责工业园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滨海工业园近8亿元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实现了政府零投入。北京天童公司投资1.08亿元在区内实施管网集约化建设工程,有效解决了地下管网多处建设、重复浪费等问题。开发区地方铁路项目已与中铁四局签署协议,由对方投资建设和经营。
(六)完善机构,优化队伍,机关建设全面加强。一是机构配备逐步完善。开发区管委会共有内设部门11个,除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副县级建制外其余均为正科级建制,派出部门11个。二是团队建设不断加强。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共有班子成员10名,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各2名,年龄结构合理。开发区管委会为解决机构编制不足的问题,探索实施了政府雇员制,在人才引进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管委会职工中35岁以下人员占60%以上,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80%以上,正式在编人员不足40%,形成了一支管理高效的团队组织,可以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优质服务。三是机关效能不断提高。认真落实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推行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机关效能规范高效。四是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完善制度,严格程序,切实加强人、财、物和工程管理,管委会无一人一事出现廉洁问题。(七)强化城区意识,坚持和谐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开发区率先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通过区域环境评价,全区绿化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居民小区3个,在建2个,商贸娱乐设施齐全。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不断加大环保监察和城区监管力度,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开发区党工委组织开展了机关和企业两个批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和群众满意率都达到了100%。深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建立了非公制企业党组织18个。深入实施“信用开发区”建设,营造出了诚实、守信的法制环境。坚持开展“平安开发区”建设,深化“打防控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严打整治”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确保了全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组织建设,积极做好妇女、儿童、计生工作,增强了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维护了职工和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开发区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敢于应对挑战,善于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团结拼搏,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
发展规划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进入在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实施的新阶段。按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把握高效生态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开发、高水平运作,走创新发展之路,推动开发区由综合类产业聚集区向高端产业聚集区转变,努力打造现代化新型开发区。所谓现代化,就是打造具有现代理念、现代管理方式和现代气派的开发区;所谓新型,就是把开发区打造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创新型开发区、宜居新城区、和谐开发区。
总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引进和建设一批支撑力强的大项目,构建起高端产业体系框架,节能环保达到较高水平,现有控制区域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成,争取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第二步,到2015年,产业配套能力和聚集能力明显提高,形成几个大的高端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建成,在此基础上,高端产业体系完全形成,构建起基地化、集群化、生态化的发展格局,建成黄河三角洲重要功能区和重要增长极,成为环渤海最具活力的高端产业板块。第三步,到2020年,高端产业的规模、层次和辐射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东营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四园区、一基地、一走廊”,培育了六大高端产业链,构筑了五个支撑体系,坚持两种模式,迅速拉开高端产业发展框架。
“四园区、一基地、一走廊”: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油田工业园、滨海新材料园、中心商务区、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走廊六个功能区。生态工业园。定位为科技公园,规划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主要摆布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打造成工业旅游景点。目前,正在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软件大厦项目、吉盛皮卡及SUV整车生产项目,被列为“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园”和“山东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油田工业园。规划控制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布局石油装备制造业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的石油装备制造研发服务基地。目前,已经聚集石油装备制造企业52家,销售收入占到全国的1/5。滨海新材料园。规划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及循环经济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园区。目前,正在建设金岭、华泰、大海三个离子膜烧碱项目,建成后达到130万吨/年的规模,成为国内最大的离子膜生产基地。中心商务区。规划控制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项目,打造集商务、休闲、娱乐、商住、办公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规划控制面积17平方公里,主要布局新能源制造产业,并以此为载体,实施“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业(东营)国际示范城市项目”。高新技术走廊。规划控制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摆布中小型高新技术项目,集中展现开发区产业升级的新型园区形态。
六大高端产业链: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要求,以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产业链为基础,着力构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和动车组装备产业链。
五个支撑体系:规划支撑体系。搞好总体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的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人才支撑体系。依托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建设,规划设立院士工作站,吸引院士到开发区研发创业;支持引导企业开展吸引高层次人才试点工作;加强与国内各大院校的合作,为企业提供培训和高素质劳动力输入平台。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构筑“创新支撑、创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三个平台,积极推进创业中心、软件园、“生态谷”等平台建设,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创建国家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室外试验室、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软件评测中心东营分中心。投融资体系。成立了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和国有控股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搞好运营;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已全面展开业务;与英国凯银证券合作成立了黄河三角洲投资管理公司,设立了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引导重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体系。积极推进大型热电联产、工业用天然气、污水处理厂、水厂等重大项目运作,提高配套水平。同时,抓好新城区建设,集中推进中心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开发,打造高品质生活中心。
两种模式: 把产业的生态化作为重中之重,推行“两个模式”,严把“两个关口”,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两个模式”:一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六大循环经济工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二是集约集聚发展模式。建设工厂社区和生活社区,推行多层厂房,开展土地集中清理整顿,提高土地利用率。“两个关口”:一是严把项目入区关。加强项目审查和筛选,分产业制定项目入区门槛,严控“两高”项目进区。二是严把环境保护关。严格执行区域环评,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对重点企业实施在线监控,搞好污染防治。
地理优势
开发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黄河从东营入海。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一个独特的三角洲,是继珠江、长江三角洲崛起之后,东部沿海正在崛起并能够带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大河三角洲。东营市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处在东北经济区至中原经济区和京、津、塘经济区至山东半岛经济区的交汇点上,是黄河经济协作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东营港、广利港、飞机场和规划建设中的黄东大铁路、环渤海高速路和均穿过或设在开发区,距济南、青岛、天津、北京分别为2、3、4、5小时的路程,距机场、火车站和海港仅0.5-1小时路程。东营经济开发区位于东营市城市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
生态环境
东营市版图面积8053平方公里,开发区所在的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大河三角洲之一。
一是石油、天然气、盐卤等矿产资源富集。黄河三角洲地下是一个巨大的油气库,现已探明含油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4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60亿立方米。除油气资源外,东营市地下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盐卤资源,具有形成年产600万吨原盐生产能力的资源条件,发展盐及盐化工业前景广阔。
二是土地资源丰富。东营市拥有十分丰富的土地资源,目前尚有520万亩土地待开发,加上黄河不断填海造陆,使这里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土地资源最多、绿色产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三是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全市海岸线长350公里,浅海滩涂面积达12万公顷,滩涂养殖潜力巨大;鱼虾贝类资源十分丰富,海洋生物多达517种,潮间带生物194种,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的美称,这里出产的中华毛蟹、渤海对虾、黄河口文蛤等享誉四方。
四是农牧资源富饶。盛产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及温带林果?蔬菜,是山东重要的绿色产品基地。棉花种植面积达6万公顷,天然草场面积16万公顷,是山东省重要的棉花、畜牧生产基地,纺织服装业发展前景广阔。
五是淡水资源充沛。黄河流经东营市138公里,现有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平原水库95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超过8亿立方米,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近期规划
“城市东扩”——— 这是东营新阶段确定的城市发展战略。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开局之年,东营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科技公园港湾建设项目、悦来湖整体开发项目、企业总部聚集区项目、府前街南片项目、阳光100国际公寓项目,拉开东营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建设发展的大框架。畅想渐成现实
推进中心城“东扩、西疏、南展、北延、中优”,是东营市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举措。东营经济开发区肩负“东扩”重任,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高效能管理,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作为城市发展蓝图的规划,引领着城市的发展未来。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委托日本日建设计株式会社编制了中心商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企业总部聚集区规划、丽日湖小区规划,……2010年,东营经济开发区将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这是东营经济开发区发展史上最为深思熟虑的一次大规划、大建设,整个新城区规划与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相衔接,突出了前瞻性和科学性,突出了高起点和高品位,突出了生态特色和适宜创业居住。 阳光100、东辰鉴墅、万达高尔夫、大海鑫天地等一大批高档次住宅区快速崛起,“悦来康苑”企业职工生活社区、滨海新材料园综合配套服务区、科英青年公社和酒店式公寓陆续建设,市政、执法、社会事务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东营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建设全面启动。数据显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亿元,配套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建设道路112条(段),通车里程208公里,区内路网基本形成;绿化面积17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0.6%;供暖能力达到80万平方米,日处理污水4万吨;在全市率先实施了LED路灯改造等。 这只是东营经济开发区“城市化”进程的一角。东营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建设全面加速,以创新城市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为载体,推进“一轴、三片”开发建设。“一轴”即东五路水系轴线,南起广利河,北至北二路,重点布局CBD商务中心区、科技研发区和IED区域高端知本服务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向东西拓展,打造生产服务引擎区。“三片”包括中心商务区片、丽日湖片和府前街南片,打造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品质一流的城市片区。同时,加强现有城区改造提升,稳步实施东四路以西区域“退二进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迅速聚集人气、提升城市形象。
产业支撑崛起实践证明,无论是大城还是小市,如果缺乏产业支撑就势必空壳化,缺少人才支撑就势必边缘化,缺乏环境就必然谈不上现代化。所谓产业旺,城市兴。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布局来看,东营经济开发区规划伊始,便被赋予了承担高端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根据产业规划,东营经济开发区按照基地化、集群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模式,着力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发展,以产业聚集为城区发展提供支撑。结合现状产业布局,重点规划建设了八个不同功能和产业为主的组团,即综合服务组团、生活服务发展组团、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组团、高新产业集聚发展组团、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组团、产业高端服务组团、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组团及滨海新材料产业组团,以此带动新城区开发建设。 有什么样的载体就有什么样的产业。东营经济开发区以新城区建设为载体,推动产业改造升级,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加快“四园区、一基地、一走廊”建设,集中打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和动车组装备产业链,积极构筑现代产业发展高地。2009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1.4亿元、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09亿元,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等产业产值占全区经济比重达到70.6%。 2009年9月,“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落户东营经济开发区。该中心将以灵活的IT基础架构,构建“智慧东营”,探索一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进而推动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这是东营经济开发区推进支撑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东营经济开发区加快“生态谷”和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深化产学研结合,积极创建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支持三英精密工程研究中心等创业团队搞好研发和产业化运作,建设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中心、院士工作站和海外人才创业基地,力求以高新技术、一流人才推动园区和新城实现“裂变”式发展。
地标引领发展 “高效生态的鲜明特色,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将在这里得到展现。”——与当年从荒芜的盐碱滩上建造一处工业经济主战场一样,东营经济开发区如今更是踌躇满志,誓将新城区建成中心城区东部的新地标。 东营经济开发区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和产业发展,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率先探索推行先进适用的生态模式、生态技术和生态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科技节能降耗和建筑节能工作,推广应用LED、地源热泵、电动公交车等节能环保新产品;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项目审查和筛选,坚决防止“两高”项目进区,推动东八路以西化工企业搬迁;集中力量在东四路以东、东八路以西、黄河路以南、南二路以北20平方公里区域打造高效生态示范区。同时,坚持新城区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在与全市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前提下,及早将文化元素植入城市建设,高点定位,高点起步,坚持以文化设施建设破题,以精品工程带动。推进广利河两岸的深度开发,建设好科技公园,开发休闲娱乐项目,增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为生态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的聚合点;规划建设一批精品社区,配套完善公共娱乐、文化、休闲设施,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到2012年,东营经济开发区将建成以高端产业引领、生态特色突出、具备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成为中心城区东部的新城和新坐标。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0 22:26
目录
概述
基本情况
园区规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