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藏记》是当代女作家
宗璞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小说《
南渡记》的续篇,首次出版于2000年。
内容简介
抗战全面爆发后,明仑大学在长沙与另两所大学合并办学;1938年,又与之一起迁至昆明;历史系教授孟樾一家住在当地一位军界人士的祠堂里。其时,孟樾的二姨姐夫澹台勉也将其电力公司迁至昆明远郊。孟樾的大姨姐夫严亮祖是滇军的一员猛将,曾在台儿庄立过赫赫战功,后因一次战斗失利而在昆明休整。孟樾的大姨姐吕素初在自己45岁生日那天,请孟家和澹台家去聚会;席间,严亮祖接到岳父吕清非在北平辞世的讣告。孟樾之妻吕碧初回家后不久即病倒。因敌机轰炸频繁,明仑师生疏散到乡间。孟家搬至龙尾村后,与中文系教师钱明经家隔街相望。澹台勉的女儿澹台玹(玹子)为庆祝在空袭中未中弹而在冠生园点心店请客,遇美国驻华使馆官员、老朋友麦保罗。为当教授,钱明经同时游说中文系江昉教授和甲骨文专家白礼文,并获成功。暑假里,孟家次女嵋(孟灵己)在去打针时,结识了流亡的犹太夫妇米先生和米太太。孟家前年从明仑奔赴延安的外甥卫葑被组织派回学校工作,并携妻子凌雪妍同往。1940年,澹台玹及孟家长女峨(孟离己)大学毕业。峨的同学仉欣雷对她心仪已久,而峨的偶像却是生物系教授萧子蔚。麦保罗向澹台玹求婚,但澹台玹要等考虑好后再作决定,随后到省政府当翻译。孟家搬到宝台山上后,一天,钱明经正和孟樾谈诗时,刚从英国回国的治古典文学的尤甲仁携妻子姚秋尔到访,物理学教授庄卣辰一家也到访。开学后,白礼文没按时给学生上课,中文系主持工作的江昉大怒,让钱明经接替了他。澹台勉的儿子澹台玮从重庆到昆明上大学。澹台玮在学校里遇到庄卣辰之子庄无因,两人互诉别后之况。嵋的同学殷大士钟情于澹台玮,常借各种理由去找他。香港沦陷时,财政部长孔祥熙把运送文化人离港的飞机用于运狗,学生愤怒地游行示威。国民党宣传部门一重人去明仑作报告,强调领袖的脑壳是最优秀的,抗战大业、建国宏图都要靠蒋委员长的脑壳,引起学生们的愤怒和嘲讽;学校对此不加干涉,又引起当局的不满;孟樾分析宋朝腐败问题的几篇文章,也被认为是在攻击中央政府,随后,被两个军官模样的人带走,旋即放回。严亮祖在出征之际把女儿严慧书带至孟家相托。凌雪妍生子卫凌难,在身体稍恢复后去小瀑布洗衣时溺水而亡。战局好转后,疏散到郊外的人陆续返城。开学后不久,为躲避战争,学校提出了再次迁校的计划,教育部则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去滇西、滇南战场服务。人们一起谈论时局,谈论到底该不该迁校。数学系教师梁明时含泪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校长秦巽衡则“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我们决不投降’”。
创作背景
个人背景
《东藏记》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的西南联大,即小说中的明仑大学。抗日战争爆发时,年仅九岁的宗璞和全家随父亲冯友兰从清华大学南赴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度过了长达八年的青春岁月。在此期间,胸怀家国天下的知识分子在战火逆境中的坚韧与坚守给年少的宗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东藏记》即宗璞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的经历和生活体验而创作的一部具有真实性的作品。
创作契机
早在20世纪50年代,宗璞就想写一部反映中国读书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的长篇小说。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动笔,这种想法在她的大脑里贮存了三十多年。直到80年代,中国的政治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宗璞自己也进入了熟练驾驭长篇小说的创作阶段。
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烟台召开长篇小说座谈会,邀请宗璞参加,再一次向她约稿。当时,宗璞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还有研究任务,并计划写一本伍尔芙评传。然而,一部长篇小说已在宗璞心中形成。1985年,她展纸提笔,开始了长篇小说《
野葫芦引》的创作。这部长篇共为四卷:《南渡记》《东藏记》《
西征记》《北归记》。
成书过程
1990年11月,冯友兰去世,接着宗璞大病一场。1993年身体有所恢复,开始试着写几个短篇,下半年才动手写作《东藏记》。然而,病魔并没有放过宗璞,隔几个月她就要生一场病,几乎成了规律。再加上莫名其妙的干扰,写作便如百岁老人赶集,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最要命的还是眼疾。由于宗璞自幼读书如饥似渴,大概又未科学用眼,以至60余年来,从未离开过眼镜。这是读书人的伤痛。而到了老年,又患上了白内障,眼更看不清了。亲友们从她的健康考虑,劝她不要写了。但她坚持要写。 “我不能停,写下去是我的责任。”她坚定地说。
到2000年,《东藏记》的主体才成型,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七年。
人物介绍
孟樾
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小说中首次对他的描写便是“孟樾终于辞去了教务长一职”,显示出了他不计功名﹑两袖清风的为人师表形象。接着是嵋的视角,“在她的想象中,腊梅花下,有爹爹拿着一本书,坐在那里。”宛如一幅图画,一位儒雅渊博的文人,如腊梅一般清高,散发出一种于学识之外的气质,外在任何事物都难以影响他的内心,有种超然物外的道家气派。
首先,作为一个丈夫,他宽容大度,温柔体贴——知道吕老人的死因,也不忍告诉妻子,怕她伤心。见妻子因家事操劳憔悴,他自责而无奈“无论如何要买一两斤好米,给碧初煮粥用”。后来实因生活困难,碧初去摆“太太摊”,他心里感到酸热,“她身体太差了,我劝她不要做的。”他是如此关爱妻子,只怨自己无能为力。
其次,作为一个教师,他知识渊博,受人尊敬——远在延安就有人知其大名,要与他谈《红楼梦》,昆明当地土司也因仰慕而送来财物,连古怪的白礼之也赞许“就弗之还是个好人,该吃火腿”。
再次,作为一个学者,他视书如命,思想开阔——当梅林被炸,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书稿。不顾自己身在国统区,反而支持学生去延安,报国救国。他一针见血,指出解放区不重知识的诟病。理解妻子摆摊,称是“解去习俗桎梏”。他仁爱﹑友善又忧国忧民。当新校舍起火,他第一个想到好友卤辰,问“伤人没有”,颇有孔子“问人不问马”之意味。
最后,作为一位家长,他对儿女的爱隐含而深沉——这方面在小说中描写较少,不仅仅是因为父爱如山的沉默,更重要的是他已化作一个肩负着时代责任﹑情系大家的爱国者,在一灯如豆的寒夜中疾笔书写着“中国自由之路”。
吕碧初
孟樾的妻子,家庭妇女。作为母亲,她慈爱而严格,教子有方——为抚养三个孩子,她剪掉秀发,卖掉首饰,不顾自己面容憔悴,形容枯槁。她温柔仁慈,细致关照孩子的衣着饮食,更留意他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峨。
作为妻子,她温柔体贴,深明大义——理解丈夫忙于教学,一人承担起整个家。即便吃不饱,穿不暖,也从不抱怨丈夫。
作为女儿,她始终不能走出父亲死亡的阴影,但她却无比坚强。她内心深处有着更丰满更美好的东西——对于美好生活的信念。她便是吕老人的精神继承者,父亲虽去,但这种不屈的精神却永远保护着她。
总体而言,她既有着普通母亲伟大的女性之美,同时又有着一般女性所不具备的气质。她善良——以圣母的姿态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知足——家人团聚便是她最大的快乐。
卫葑
卫葑是明仑大学物理教师,孟樾的外甥。他积极进取,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头脑清晰——他信仰共产主义,抗战全面爆发后,只身离开北平后去延安,之后,又被组织派回明仑大学工作;对沦为汉奸的岳父凌京尧不宽恕。知识面宽广——在延安,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忠于爱情、品行端正——在延安时,面对诸多妙龄女郎的追求,能不为所动,对妻子凌雪妍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坚毅——在延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昆明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也没有改变操守,而是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好品行。有君子之风——他虽然对澹台玹有感情,凌雪妍意外身亡后,澹台玹的身影更是在他眼前无数次地出现,不止一次想起澹台玹做伴娘时的姿态,庄卣辰的妻子玳拉也劝他向澹台玹求婚,但他总觉得玹子应该有更好的归属,放弃了求婚。不过,他也有软弱的一面,如在延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信念也曾产生过动摇。总的来看,卫葑是他那代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中具有相当代表性的一位。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者以宁静、温馨的笔调,细细地叙述逃难师生和战火中的人们倔强而坚韧的生存态度,描写了他们顽强的生活本领,即使在敌机的轰炸和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的生活也过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对环境的严酷、敌人的残暴,作者着笔不多,但也给人严峻的感受。敌机的轰炸、城市的燃烧、百姓和师生的死伤,作者处理得十分简略,把它们构造成生活的背景画面。温情、宁静的笔调,实际上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博大胸襟。这个民族可以忍受一切痛苦,再大的灾难,也不能阻止他们的繁衍生息。这个民族可以包容所有苦难,他们可以正视鲜血和死亡,而顽强、乐观地生存下去。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该小说在人物刻画上,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形象要灰淡一些。女性作为母性生命意识的载体,是作者自我钟情的表现对象,作者的刻画重心放在了女性群体身上。吕碧初的温情、善良、坚韧和乐善好施,吕素初的心静向佛、但求清静,凌雪妍千里寻夫、坚贞多情,荷珠虽表面粗俗、养蛊弄鬼,但本质上还是明大理、顾大体;包括小一辈的姑娘、少女,其性格特征和美好心灵都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展现。郑惠芬搬弄是非、弃贫趋富的世俗嘴脸;姚秋尔的尖酸刻薄和自我欣赏,夫唱妇随的饶舌长嘴,也描写得惟妙惟肖。
视角
在小说中,作者用的是不受限制的第三人称,她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在对描写战乱背景下迁居西南的知识分子的艰难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依然坚守本职、关心家人和朋友的从容心态上,宗璞有一个对整篇小说的全知视点应用的统筹性。从她的视角,读者可以随时关注到人物的心态和动向,男性知识分子的刚强和软弱,女性的柔美和忍耐,孩子们的纯真和坚强都得到全面展现,比如空袭后孟弗之急于检查自己的书稿情况,庄卤辰为了仪器连命都不顾,小娃从掩埋自己的土里爬起来时想到自己的外公、战争、飞机和炸弹而意识到自己的重生,这些都能使我们从全知视点的角度感知到宗璞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生动丰满。宗璞的优秀之处并不仅仅局限于无所不知的全知视点,在对小说中人物内视点的流转中,她很好地遵循了视点变换的原则,她既能深入到吕碧初的内心,借用被炸毁的腊梅林来抒发吕碧初内心的坚强,又能借一个小婴儿的自白来抒发战争带给人的无奈,同时穿插以犹太人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活着的艰难,这些内视点的使用使我们更深入地透视到小说中人物的心理,而内外视点的互补又反映了作家逻辑的统一性,让读者从中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在小说中所投射的感情和态度,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内容。
语言
宗璞的语言是柔情的,被一种母爱的仁慈与博大的情怀包容。书中众多的女性人物,无论是至情还是至善、是古怪还是任性,都传递出三十年代知识女性的新鲜美好与青春气息。警报与饥饿,在女性温暖的双手抚慰下变得能够忍受;女性的柔情化解了恐惧与忧烦,消融着耻辱与绝望,使得西南偏远的穷乡僻壤,都笼罩着温馨的家园气氛;炮弹下的鲜血和死亡,也被覆盖着凄迷的美感——所以,宗璞笔下的战争,是柔情的战争。
作品评价
当代作家
雷达:总体而言,《东藏记》虽然描写了各色各样旁逸斜出的人物情态,但在回眸抗战岁月里流寓大西南的知识分子群体时,抱持的是一种肯定的、赞赏的态度,肯定他们续存中华文化精神的决心,坚持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育,于是,民族文化的火种不绝,就有了希望、有了活力,于是,他们在物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精神富有,理想不灭。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锺璞。原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第六、七届名誉委员。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
南渡记》、《东藏记》(《
野葫芦引》第一、二卷),中篇小说《三生石》、《四季流光》,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等,散文集《丁香结》、《宗璞散文选集》、《铁箫人语》、《中华散文珍藏本·宗璞卷》等,童话集《风庐童话》,另有诗歌、译作多种,编有《宗璞文集》(四卷),作品译为多种外国文字。《三生石》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丁香结》获全国首届优秀散文(集)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全国首届优秀儿童文学奖,《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