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衡村
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
东衡村,地处洛舍镇东南部(2001年村级区划调整过程中由原东衡村与草塘村合并而成),东邻钟管镇,南接乾元镇,西靠三家村,北交镇工业区,村委驻地与镇政府所在地相距7公里。
村情概况
东衡村地处于洛舍镇东南,2001年村级区划调整由东衡、草塘两村合并而成。村地域面积10.4平方公里,拥有水稻田4553亩,鱼塘280亩,山林690亩。下设22个村民小组,农户761户,总人口3013人。全村现有个私企业47家,主要以酒业、钢琴、小型木业为主体,农业以河蟹、青虾、甲鱼、蚕桑、淡水鱼等为主。201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03.36万元,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03.3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2970元。
东衡村历史文化悠久,因“半山半水,从来是半读半耕;半乡半市,自古就半武半文”的耕读文化而著称,蕴含的耕读传家理念一直被村民奉为教子信条。从北宋到清康熙年间出了4位尚书和11位进士,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与其管道升晚年隐居并归葬于村内,墓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东衡村以“孟頫故里、书画圣地、文化东衡”为发展目标,围绕“六个一”即:一村,一堂,一楼,一墓,一馆,一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建成“中国农民藏书第一楼”和 被誉为农民的精神家园的文化礼堂,该村健身公园还被评为国家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公园。
东衡村以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契机,推进中心村建设,在82亩废弃矿山上建设4幢11层小高层和150幢排屋,共聚集农户250户。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心村集聚、废弃矿山利用,大大地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率。近年来,东衡村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市美丽乡村、市级文明村、市级文化示范村、市平安创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村庄发展
主要特色工业以矿产、酒业、钢琴、小型木业为主体,农业以河蟹、青虾、甲鱼、蚕桑、淡水鱼等为主。地处丘陵、平原之间,总面积为6.21平方公里,有耕地2138亩(其中水田1890亩),桑园454亩,鱼塘84亩,山林3739亩,人均耕地1.39亩。1992年,有14个村民小组,385户,154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8人。村办企业有酿酒厂、石料厂和茶场。名胜古迹,旧有龙洞山、千秋晚眺、龟山晨曦、元代赵孟頫墓和古桥梁等。
历史沿革
东衡村处衡溪以东,故名。唐代以前属博陆里,唐至宋属千秋乡,元至清初小部分属二都外,大部分属三都,清乾隆朝后属第三区三庄、四庄、六庄。1912~1927年属龙潭乡,1928年属衡溪村,1931年属衡溪乡,1945年属衡瓜乡,1947年属方山乡。1949年后属东衡乡,1956年并入洛舍乡。1992年隶属于洛舍镇。历来为千秋、龙潭、衡溪、东衡等乡政府驻地,自然村镇形成较早。宋、明、清三代,一直是德清县北陲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2013年5月18日德清县第一次村落文化节在东衡
村庄名人
东衡之所以历代文人辈出,其主要原因是重视教育,家族文化渊源深厚。位于东衡西头的衡溪书院,据传初创于宋朝,原为沈姓私塾,后逐渐转为书院(学校),收生招读,培养人才。有名可考的书院主讲有章英、沈应日易、沈光等,都为饱学秀才。清嘉庆年间的陈斌,除教授传统经学外,还增辟农学和理学,开设农桑课,并将治学心得辑为《质言》,作为教材。宣统三年,书院改名日知国民学校。此后,该校一直是东衡村培养人才的摇篮。村完全小学开设8个班级,常年入学儿童300人左右。高考落弟、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也并不就此停学。他们组织村俱乐部、青年夜校、青年之家、文学社、文化活动中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强不息。
村庄荣誉
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2021年6月,东衡村党委被授予“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9月,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2年1月,入选2019年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21 07:54
目录
概述
村情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