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还》是唐代诗人
李商隐创作的一首
七言绝句。前两句写作者自己具备成仙的资质,仕途不顺,迄无成就,实自误仙才,次句写久有入道之志,长梦仙药华芝,真有仙缘。三四句写当此秋风阵阵、日暮途穷之时,应归向嵩山之阳,寻旧师而人道求仙。这首诗语言平易,感情低沉寥落。
作品原文
东还
自有仙才自不知⑴,十年长梦采华芝⑵。
秋风动地黄云暮⑶,归去嵩阳寻旧师⑷。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仙才:仙人的才分。《
汉武帝内传》:“西王母曰:‘刘彻好道,然形秽神慢,非仙才也。”
⑵华芝:
灵芝,仙药。又指华盖,高官显贵者所用。
扬雄《
甘泉赋》:“于是乘舆乃登,夫凤凰兮而翳华芝。”李善注引服虔曰:“华芝,华盖也,言以华盖自翳也。”此处语意双关,以梦采仙药及望登进士第相关合。
⑶黄云暮:黄昏时风沙蔽天,云呈黄色。
⑷嵩阳:道观名,在嵩山太室山下,李商隐年轻时曾学道,故云寻旧师。
白话译文
自个儿有仙人的才分自己却竟然不知,十年来常在梦中采摘那名贵的灵芝。
暮色苍茫秋风席卷大地,满天是片片黄云。还是归去吧,回到高山去投我的旧师。
创作背景
题为“东还”,当然应该是指由西面向东还至洛阳或其附近地带。但也有人以为是指从山南西道府罢而归,东还长安。
程梦星曰:“宣宗大中十一年,征山南西道柳仲郢为吏部侍郎,义山府罢西归,乃自东而还也。”赞同此说的人不多。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已是李商隐的生命将走向尽头,那时候,他的妻子虽然在早几年前去世,但还有儿女待养,家庭重负,不可能容许他能够那么轻松地归去嵩阳去寻旧师。这首诗应该是写在未曾中第也未经结婚之时。
冯浩编此诗于文宗太和九年(835),
张采田将此诗定为文宗开成元年(836),相差一年。据近代隋唐史研究专家
岑仲勉所写《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一文,论及李商隐在太和七年至开成二年前后五年间赴举之经过,可知李商隐之参加府试被取录成为乡贡进士后,再参加礼部试,以期登第成为进士,自太和七年(833)、九年及开成二年(837),前后共三次。原文曰:“太和七年乡贡,知举,不取。太和八年病,不试,知举李汉。太和九年乡贡,知举崔郸,不取。开成元年无明文,当是府试已不取,知举高锴。开成二年乡贡,知举高锴,登第。”在前后五年中,李商隐参加三次礼部试,前二次均失败,第一次是太和七年,第二次是太和九年;第一次考试失利,当然也有刺激,尚不至于立刻要归去寻旧师,故此诗之作,应该是在太和九年。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句即自嘲之词,说自己对自己有得道成仙之才分却竟然不自知。实在糊涂不该。这即是自嘲没有应世人仕之才却居然去应举,笑自己不安分,作了盲目的必然不能成功之事。自己只有得道求仙的才分,那么,还是有自知之明才好。次句,说十年来常在梦中采灵芝则是说的实际思想,意谓自己也确是早就有隐遁高蹈之心,由自嘲自我排解到说出自己本有的思想,真切地表现了复杂心理。因为用世和隐遁这两方面本来是当时知识分子经常普遍存在的心理。在自嘲之后又自我超脱出来,意谓:考试落选也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可难受的,不是早就梦想采摘灵芝的生活吗?考不中就回去学道不也很好吗?所以后二句即承此意说:还是回去吧,去找当年的宗师。不过,尽管如此,这种自我排解还是充满着愁郁。看第三句所写的景色的萧瑟,动地秋风,入暮黄云是那么凄清,还是可以充分见出诗人心情的无比低沉和郁闷,看来,诗人思想中最理想的还是渴望早日用世,而并不真正愿意隐遁求仙。
名家点评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此倦游之作。半生疏落,一事无成,故欲寻师访道以求长生。亦浮海之叹耳。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嵩阳归路,只怕还是梦中。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此诗亦无不佳之处,但无佳处耳。
清·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下第东归,借学仙寄慨。义山自大和二年应举,至此将十年矣,故云“十年长梦采华芝”也。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此不得志于科举之作,然失之俚。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借学仙寄慨,似未俚也。义山应举,至是将十年。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
温庭筠合称“
温李”,与
杜牧并称“
小李杜”。有《
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