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村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下辖村
东阳村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荔林水乡景色,今存有通礼祠、御史第、司马第、鲁斋居舍等明清建筑。
自然景观
从市区沿着荔港大道直至木兰溪大桥后桥下绕行,顺着一旁的乡村水泥路往北走,便到了东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西边的一个小水塘,水塘的背面,一条河道绕着村庄而过,沿着一旁的小道,跨过陈门头桥,展现眼前的便是门前三个埕,门前三个埕由三座几乎一样的古民居组成,每座古民居都配有一个红砖埕,古民居之间用巷子隔开,在其中一条巷子的门顶上,写有“淇流环带”四个字。
人文古迹
通礼祠
出门前三个埕往北拐,经过一段小路,就能看见通礼祠,走近一看,大门旁赫然挂着一对“理学继家声,读书光国史”的对联,对联的下面为一龙一凤的精美石雕。通礼祠又称陈氏宗祠,是明代陈氏子孙为奉祭先祖所建,清代重修,属单进合院式建筑,坐东向西,由门厅、天井、正厅组成,通面阔12米,通进深25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推门而入,迎面可见一块红色的牌匾,上面写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几个大字,两旁十多根柱子并排而立,像是在欢迎远客,来到正厅,便可见正中悬挂着福禄寿红帘,红帘上方的横梁上,一幅书写着“三世五进士”五个黑白大字的书法作品格外醒目,红帘的四周悬挂着历代科举画像及名人榜。
葆艾堂
陈氏宗祠的后面是葆艾堂,据村民陈金富介绍,葆艾堂通称新厝里120间,原先是村里最大的宅第,每个房间都有三个门,隔着葆艾堂和陈氏宗祠是东阳村的主村道,庆星祠、司马府、葆艾堂、御史第、德基祠、瑞庆祠等自东而西排列在主干道的一侧,御史第位于一条小巷旁,是东阳最为完整的府邸,前方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大砖埕,大门上方悬挂一块“御史第”古朴匾额,进入大门,只见厅堂与内埕头之间有一条宽约1.5米的过道,直通各个庭院,是内部通道。其巧妙设计就在各庭院既分又合,既利用墙壁隔绝将庭院分开,又通过内过道把庭院相连,可谓匠心独运。御史第系悬山顶穿斗木构架结构,庭院间相对闭合,屋顶全用红瓦铺成,共留48口天井,增加亮度。柱子和横梁都用上等木料加工而成,梁柱结合部雕着的龙凤和花鸟鱼虫,尽管历经了沧桑,至今仍栩栩如生。
司马第
紧紧连接在后面的司马第、鲁斋居舍、淇阳书院、临潮宫。顺着葆艾堂旁一条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巷道就来到了司马第,司马第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五进间古建筑,门口的大理石俗称“绿豆芯”,石料上的细缝连针都插不进。
鲁斋居舍
司马第的东边是鲁斋居舍,鲁斋居舍保存较为完整,是一座座七间鸳鸯厝,建筑布局严谨,房子用料粗实,做工精细。在陈育庆的带领下,笔者顺着司马第旁的河岸一直往北走,就能看见培德堂,虽破旧,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其曾经有过的辉煌。不远处的淇源寺,一口古井至今仍在为人们服务。
旅游规划
1993年,东阳明清建筑群被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数百年风雨侵袭,原先的古建筑现仅存15处。近年来,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重要意义,先后筹集了近百万元,对通礼祠、德基祠、淇阳书院等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同时,荔城区各级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对古村落进行立体规划,全力打造莆田市历史文化名村,展现“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独特魅力。据悉,首期预计投资1500多万元。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5 09:40
目录
概述
自然景观
人文古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