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陂腊味
广东省连州市东陂镇特产
东陂腊味,广东省连州市东陂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东陂腊味瘦肉色泽暗红,肥肉呈半透明的白色或浅黄色,腊香浓郁,甜咸适中,香嫩爽口,回味悠长。
东陂腊味的生产原料来自按养殖规范饲养、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鲜活畜禽(猪、鸭、狗),经宰杀、选料、配料、腌制、风干等工序加工而成。工艺特点在于利用产地自然条件进行风干,不经烘烤或烟薰,不添加亚硝酸盐和防腐剂。生产具有季节性,生产时间为每年的寒露节至小寒节之间。
与其他地区的腊味相比,东陂腊味的特色有:瘦肉呈暗红色,肥肉呈半透明的白色或淡黄色。其他广式腊味经过烘焙,多为鲜红色;湖南、四川的腊味经过上色、烟薰,颜色为黑褐色。由于东陂腊味完全依靠当地的自然风力吹干,生产周期长,其外表更加干爽、组织结实有弹性。另外,东陂腊味还具有风干腌腊制品独特的腊香味,腊香纯正、浓郁、绵长。其他广式腊味以甜香味为主;湖南、四川的腊味添加其他香料,且经烟薰,香味虽重但较杂,腊香不突出。东陂腊味香、嫩、爽口,具有腊香、酒香,味道甜咸适中。而其他广式腊味口感偏甜,偏软;湖南、四川的腊味具有烟薰味和辣味、酱味等。
与此同时,东陂腊味采用独特配料,总糖含量不大于15%,食盐含量不大于10%。为低糖低盐的健康食品。由于原料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不添加亚硝酸盐、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所以产品各项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其中亚硝酸盐含量指标为不大于10毫克/千克,比SB/T10003《广式腊肠》的20毫克/千克严格了一倍。
工艺特色
东陂腊味工艺特点是采用自然风干,对自然环境的温度、湿度、风力及生产周期有一定要求。整个产品制作过程中没有添加防腐剂和任何色素,确保原汁原味,使之成为放心食品和健康食品。
腊肉
1、选料:精选肥瘦层次分明的五花肉,切条。
2、盐腌:在肉条中加入食盐,搅拌均匀,腌3小时—4小时,用40℃—45℃的温水浸洗干净后沥干。
3、配料:选白糖、白酒等辅料。
4、腌制:在肉条中加入辅料,搅拌均匀,腌3小时。
5、晾晒风干:串绳挂竿,晾晒3天—4天,再移入阴棚风吹6天—7天即可包装入库。
腊肠
1、选料:精选猪后腿肉,肥瘦分开。
2、切丁:肥肉用手工切成约5毫米见方的肉丁,瘦肉用手工切片后入切肉机切成约5毫米见方的肉丁。
3、糖腌:肥肉丁用40℃—45℃的温水洗干净后沥干,放白糖腌2小时。
4、配料;将肥瘦肉丁混合,加入食盐、白酒辅料,搅拌均匀。
5、灌制:用灌肠机将馅料灌入肠衣,打节系绳,针刺排气,冲洗。
6、晾晒风干:挂竿,晾晒3天—4天,再移入阴棚风吹6天—7天即可包装入库。
腊鸭
1、选料:取180日龄至200日龄,体重达2千克至2.5千克的麻鸭宰杀。
2、宰杀:颈部宰杀放血,用70℃水浸烫、拔毛,用冷水清洗。
3、开膛、清洗鸭翅、鸭下巴、鸭脚切除,由胸部开膛,清除内脏,洗净。4、盐腌:用食盐在鸭坯内外涂擦,腌6小时,用40℃—45℃的温水浸洗干净后沥干。
5、定形:用竹片撑开鸭坯定形,鸭鼻穿绳以备晾晒。
6、晾晒风干:挂竿,晾晒3天—4天,再移入阴棚风吹6天—7天即可包装入库。
东陂腊味总的特点为:
一、自然条件风干。
二、不经烘烤或烟熏。
三、不添加任何防腐剂。
四、不添加亚硝酸盐。
五、低糖低盐健康食品。
六、生产标准远高于国家标准和广式腊味标准。
七、杜绝使用冰鲜、饲料喂养和病死的家禽制作。
产地环境
东陂腊味的品质特色是在风干过程中形成的,风干是生产工艺中的关键工序,风干工序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风力等都是天然的气候条件,而这些气候条件是东陂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东陂腊味特有的色、香、味,只能在东陂镇行政区域内形成,即使在连州市范围内,也只有东陂镇的腊味有此风味,超出东陂镇范围,腊味的风味明显不同。
东陂镇地理特征是属河床谷地,位于两山两水之间。其中东塘河,是从峡谷中钻出来的,缓缓地流到东陂镇,也把习习的山风带到镇子上。秋冬时节,干燥的冷风从南风坳吹来,与两条河散发的水蒸气糅合在一起,正好让晾在天棚上的腊味徐徐凉爽,慢慢阴干。正是由于特定的风力、温度、湿度,才形成了东陂腊味独特的风味。因此,东陂腊味又有“风干腊味”之称,更有“天时地利厚赐”之说。另外,由于采用风干工艺,只能利用秋冬季的天然气候条件生产,生产时间约为每年的寒露节至小寒节之间,属季节性生产,超出此时间范围生产的腊味也没有风干腊味的特色。生产时间与生产地域是两个必备条件,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生产风干腊味的自然条件。
东陂腊味原料中猪肉的品种是长白猪,属瘦肉型猪,蛋白质含量较高;鸡、鸭等均为当地土生品种,且采用自然放养方式,肉质较好;饲料包括当地的野菜、稻谷糠或放养中自由觅食,适当补给以花生麸等精饲料和矿物质;饲养过程中禁止使用被污染的水和饲料,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兽药,禁止使用生长激素,饲喂的饲料不能含有任何药物及药物添加剂,不得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保证了原料的品质。加工时采用的原料都是新鲜宰杀的,最大程度保证了原料的新鲜度,对产品的最终风味有重要影响。
历史渊源
东陂的腊味制作历史可上溯至明代。相传在明朝年间,有两位来自东莞的移民迁居于此,带来传统的腊肉制作技术,他们结合东陂镇的特殊环境,对农家饲养的禽畜进行腊制加工,甚得方圆几十里村民的欢迎。
清乾隆年间,东陂人生活富庶,六畜兴旺,当时的猪肉除正常屠宰销售外常有剩余。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有一个村民把剩余的猪肉用食盐铺撒面上,次日又将用盐腌制了一夜的猪肉用绳吊挂起来,时值冬至,连日大雪,无法出门,那户人家便将腌制的猪肉取下煮食,却发现味道不同一般,咸香可口。从此,用盐腌制猪肉成腊味的工艺便流传开来。
民国元年(1912年),以关遂昌、何礼记、叶本三、沈大利、均昌等人为代表,对东陂腊味的加工制作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他们以杉木为支架,以竹笏扎搭五、六米高的晒棚,顶部盖上松树皮,四周无遮挡,以便通风,避免太阳直接晒射。白天在凉棚晾晒,晚上五更天将腊味从棚里晾出露天外“打冷风”,至日出后又将腊味收回凉棚,反复晾晒直至腊味风干至成品。经过不断积累经验,终于创造出别具一格、风味独特的东陂腊味。由于品质独特,浓香可口,一时间,东陂腊味声名远扬。
至20世纪30年代,老字号东陂“遂昌号”腊味已经远销香港和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每逢冬至前后,关遂昌的腊味装入木制筒里,由船运至广州,再辗转到港澳、东南亚一带,场景颇为壮观。
2007年12月起,东陂镇正式启动为期3年的专业镇标准化示范点试点工作。在镇区内建立内容涵盖涉及产品的生产、加工、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标准覆盖率达到99%。统一技术门槛,建立公平公正的技术平台,促进东陂腊味产品优化升级,由小作坊生产逐渐走向企业化、标准化发展,2010年产品检验合格率由2007年的75%提高到2010年的95%。
生产情况
2014年,东陂腊味的销售额达1个亿。生产加工企业已有100多家,其中上规模、上档次的有35家,取得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证的有8家。所生产的腊味品种多达20多个,其中以腊肉、腊肠、腊鸭、腊狗为主。年产量以约20%的速度递增。东陂腊味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省内,部分销往邻近的湖南、广西等省及港澳台地区。
产品荣誉
东陂腊味被广东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林泉牌”东陂腊味先后获得中国华南(清远)首届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首届清远旅游美食节十大名牌美食金奖。
2006年01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东陂腊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7年底,东陂镇(腊味产业)经省质监局批准,列入广东省第一批专业镇(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点。
2024年6月,“东陂腊味”集体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东陂腊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连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东陂腊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连府函[2005]13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连州市东陂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生产原料来自按养殖规范饲养,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鲜活畜禽(猪、鸭、狗),经检验检疫合格后宰杀,肉质新鲜、无污染、不得混有其他杂质。经选料、配料、腌制、风干等工序加工而成。工艺特点在于利用产地自然条件进行风干,不经烘烤或烟薰,不添加亚硝酸盐和防腐剂。生产具有季节性,生产时间为每年的寒露至小寒之间。
(一)保护对象
包括腊肉、腊肠、腊鸭、腊狗四个主要品种。
(二)原料
1.腊肉:取150日龄至180日龄,体重达110千克至120千克的猪只,宰杀后切取带皮的五花腩肉。
2.腊肠:取150日龄至180日龄,体重达110千克至120千克的猪只,宰杀后切取后腿肉为瘦肉原料,肥肉原料为各个部位的皮下脂肪。
3.腊鸭:原料为180日龄至200日龄,体重达2千克至2.5千克的麻鸭。不得使用沥青、松香等化学物质褪毛。
4.腊狗:原料为60日龄至70日龄,体重达3千克至3.5千克的乳狗。
(三)加工
1.腊肉:选料→盐腌→配料→腌制→晾晒风干→包装。
2.腊肠:选料→切丁→糖腌→配料→灌制→晾晒风干→包装。
3.腊鸭:选料→宰杀→开膛、清洗→盐腌→定形→晾晒风干→包装。
4.腊狗:选料→宰杀→开膛、去骨→盐腌→配料→腌制→定形→晾晒风干→包装。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瘦肉色泽暗红,肥肉呈半透明的白色或浅黄色。腊香浓郁,口感甜咸适中,香嫩爽口,回味悠长。
2.理化指标:水分≤20%,食盐≤10%,总糖≤15%,蛋白质≥20%,脂肪≤50%,无机砷≤0.05毫克/千克,铅≤0.2毫克/千克,镉≤0.1毫克/千克,总汞≤0.05毫克/千克。
专用标志使用
东陂腊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广东省连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历史文化
东陂腊味还与一代伟人邓小平及红七军结缘,流传下一段佳话。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19日,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红七军到达连州东陂镇,时任红七军二十师五十八团团长的东陂人冯达飞以东道主身份,宴请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首长。
当天下午,红七军到达东陂。让这支疲惫之师失望的是,街上十分冷清,商铺几乎全关了门。冯达飞找到好友谭荣盛。谭荣盛告诉他,国民党到处造谣,说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抓到人往脸上烙火印”,吓得老百姓都跑了。接着,谭荣盛奔走呼告,冯达飞回来了,入夜,百姓们开始回家。红军的伙食由商会负责,宰猪十余头,并初步解决了红军许久没有得到的给养。入夜,冯达飞把擅长厨艺的谭荣盛叫去帮忙,庆贺他们的“首战”告捷,谭荣盛做出来的腊味让邓小平等人夸赞不已。谭荣盛后来还跟家人说起过这次不寻常的下厨经历,但直到他1966年去世,还不知道当年这些首长的名字。
参考资料
东陂腊味.国家知识产权局.
2006年第11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东陂腊味.清远市消费者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5 15:03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