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霞寺是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境内的寺庙,始建于唐代。
东霞寺历史
始建于唐代
回顾东霞寺,于唐宝历年间建于圌山西南麓。原名显孝褒亲院,宋嘉定前改名东霞寺。内有驸马钱景臻(生平不详)像。
唐代时寺中已有碑,且为御篆。相传,东霞寺鼎盛时,规模宏大,香客芸芸,洪钟悠远;殿宇纵深,内有天王殿、山门殿、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藏经楼、钟鼓楼、菩提院等主建筑近百余间。深藏于恬静幽谷之中。四周牡丹遍地,云影娇红;亭台楼阁,花树飘香,菡萏争艳,禅宫清静;农禅并进,诸多文人墨客至此留墨,修身养性。
重修
清道光庚寅年1830年重修,宣宗赐额“东霞寺”,乡人郭炳书,清末圌山诗人吴芝山《东霞寺》诗中有“谁飞锡杖到圌山,衣钵相传宝志公”,“唐勒碑文留御篆,老松鳞甲撼秋风”之句,说明东霞寺为律宗寺院。
又遭破坏
抗日战争时期寺院被日寇夷为平地,解放后尚有两位末代僧人建来、法如坚守弹丸佛地。“文革”中,寺庙被摧残一空,僧人四散,寺庙仅存几间房产被圌山园林场占用,至今占地面积约6亩,原有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现正在拟建的厢房面积为630平方米,仅存的三间破旧大殿及十间副房,檩条朽败,瓦面破碎,墙壁上还留有―首清晰可见的七绝诗,为清康熙时江苏巡扶张楷所写“偕游山经到东霞,宝座森严殿宇华。到此便为仙境界,盘桓何处有桃花”。
再次修建
残存破旧的东霞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宗教事业获得了新生,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在全市上下加快“两率先,两步走”的进程中,镇江新区的经济建设在飞跃发展,我们东霞寺的地方群众及周边广大信教徒强力要求,抢救文物,重新修复东霞寺,使地方大信众敬香礼佛有个合法场所,同时也为圌山风景区的开发增添光彩,2007年9月7日经镇江新区宗教局批复,同意筹备。经这几年的努力东霞寺为合法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地理位置
东霞寺位于镇江圌山
圌山位置
圌山西距镇江30公里,雄峙江浒,扼锁大江。传说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东巡途经此地,见瑞气升腾,龙骧虎视,立即传旨将瑞字左边的“王”去掉,用“囗”将余下的“专”框起来,以免王气外泄危及万年江山。于是这座山便叫做“圌山”。
圌山景色
圌山壑深谷幽,怪石嶙峋,古木参天,竹林摇曳。山上36处悬崖,72道险坡,一步一景,万里长江第一塔——报恩塔直冲云霄。令人心醉,令人流连。
圌山山清水秀,素为佛家修行的绝佳去处。极盛时期这里仅尼姑庵便有数十座。现有西林寺、东霞寺、绍隆寺、楞俨禅寺更是长年香客信众络绎不绝。
圌山人文
圌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为抵抗外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沿江入犯圌山,遭无为州同知齐思率军痛击,斩首百余级,齐思等21人也壮烈殉国。明天启年间倭寇再次来犯,参军毛文龙率部迎战,杀得倭寇狼狈逃窜,从此不敢再生觊觎之心。1842年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军发动扬子江之役,圌山炮台守军英勇杀敌,打得侵略者魂飞魄散。
圌山扼长江江防,成为拱卫镇江和南京的门户。唐代这里便设有谯山戍(即镇海军),宋代建圌山寨,宋将韩世忠在此屯兵抗金,韩营、韩桥等遗址至今犹存,并已沿用为地名。
圌山山险、洞奇、景幽。这里
佛教文化和民间传说互补,抗击外侮,浩气长存。这里将是游人们情不自禁的选择。
东霞寺重建
2004年慧海法师巧遇路过此地,听到当地群众讲述,感到痛心和惋惜,作为佛子重任在肩,弘法利生,续佛慧命,2006年决定回国拯救道场。
2011年建成地藏殿,2012年建成天王殿,在此期间修复大雄宝殿。
为了给大家一个弘法利于众生成佛的地方,决定建造斋堂、弘愿堂,于2013年10月5日破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