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丝(拼音:sī)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束扎起来的丝的形状。丝本义指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引申为丝织品,如丝绸。泛指像蚕丝一样的细线和其他极细的东西,如丝线、铜丝。又比喻极小或极少的量。又特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因其弦古代常以蚕丝为之,故称。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的“丝”是两小把蚕丝(“”)扭在一起的形状。金文写法和甲骨文的形状相类似,只是纽结变为两个。战国文字上部有一横,如字形3(有的上加二横,如江陵楚简的“丝”字作),可能是饰画,也可能表示丝线连结之意。小篆文字承袭金文。楷书的“丝”字,仍是由两个“糸”字组成的,但表示结的部分变为两撇折,左部的“糸”写作“糹”。“糸”作偏旁简化作“纟”,故“絲”也简化为“丝”。其下部一横为两个“纟”下一笔的连写。
“丝”的本义就是蚕丝。根据《说文解字》的说解来看:“丝,蚕所吐也。”“丝”是指的蚕所吐的物质。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很精湛也很发达,由丝而产生了相关的丝织品,凡是用丝做的物品,大凡都可称其为“丝”,例如“丝线”“丝袜”“丝绸”,等等。
“丝”不仅指蚕丝,也指丝状的物品,如柳丝、钢丝、蜘蛛丝。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桂含香兮作叶,藕生莲兮吐丝。”都指像蚕丝一样的细丝。
古代蚕丝不仅织绸缎,还用作弦乐器的弦。所以古代又称“丝”为八音之一。如《周礼·春官·大司乐》:“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八音”指上古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丝”指琴瑟。八音只有琴瑟的弦用蚕丝制作,故称为“丝”。
由于“丝”较细,所以又作量词,曾是计算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微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因为丝细小,所以常比喻事物的细微,如一丝不苟、丝毫不差、一丝风等。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丝部】息兹切(sī)
蚕所吐也。从二糸。凡丝之属皆从丝。
说文解字注
“蚕所吐也”注:吐者,写也。
“从二糸”注:息兹切。一部。
广韵
息兹切,平之心 ‖丝声之部(sī)
丝,《说文》云:“蚕所吐也。”又一蚕为忽,十忽为丝。《淮南子》曰:“蚕饵丝则商弦绝。”
校释:《淮南子·览㝠训》:“蚕咡丝而商弦绝。”髙诱注:“老蚕上下丝於口故曰咡丝,新丝出,故丝脆。商於五音最细而急,故绝也。”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丝
《广韵》息兹切。《集韵》《韵会》新兹切,并音思。《说文》:蚕所吐也。《急就篇》注:抽引精茧出绪曰丝。《书·禹贡》:厥贡漆丝。《诗·召南》:素丝五紽。《周礼·天官·大宰》:嫔妇化治丝枲。
又《典丝》:掌丝入而辨其物。《左传·隐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
又《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注:丝,琴瑟也。
又《礼·缁衣》:王言如丝。疏:微细如丝。
《五经文字》:丝作𢇁,譌(同“讹”)。《韵会》:俗作﹝⿰糹系﹞,误。○按《说文》:丝自为部,今并入。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写法“〔A〕”大、窄,“一”扁、宽。“〔A〕”,两〔B〕并列竖中线左右,第一折的横段都在横中线上侧。下部横笔宽于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上中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8 18:37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