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色帚菊(Pertya discolor Rehder)是
菊科帚菊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青海、四川、甘肃、山西、宁夏等地,生长於海拔1,900米至3,1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顶或山坡针叶疏林中,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灌木,高0.8-2米,枝纤细,极多,斜伸,呈帚状,有纵棱及沟槽,幼时被紧贴绢质长柔毛,茎、枝的皮纵向多层开裂,带灰淡黄色。叶有互生和簇生之别,
花期二者俱存,长枝上的叶互生,
叶片纸质,线状披针形,长7-30毫米,宽2-4毫米,顶端短尖,基部渐狭,全缘,略背卷,上面亮绿色,无毛或幼时疏被紧贴的长柔毛,下面银白色,厚被绢毛;中脉在上面凹陷,在下面显著凸起,侧脉极少,柔弱,通常不明显,无网脉;
叶柄短,长约1毫米或稍长;腋芽卵形,顶端钝,长约2毫米,为密被白色绢质长柔毛的鳞片所包裹;短枝上的叶3-4片簇生,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0-35毫米,宽2-6毫米,顶端凸尖,其余性状与长枝的叶无异。头状
花序单生于簇生的叶丛中,雄者长7-8毫米,具3-5花,雌者长10-11毫米,通常仅有2花,总花梗纤细,长2-5毫米,密被紧贴的绢质长柔毛;总苞圆筒形,直径2-3毫米;总苞片3层,背面密被白色绵毛,外层卵形,长2-3毫米,宽1.5-2.5毫米,顶端渐尖,最内层狭椭圆形,长约6毫米,宽约2毫米,顶端钝;花托狭,无毛,直径约I毫米。
花紫红色;雄花花冠长约7毫米,管部向上渐扩大,冠檐5-6裂,裂片与管部近等长,披针形,顶端被白色长毛;雄蕊5枚,
花药长圆形,长约4毫米,顶端渐尖,基部具长约1毫米的尾部;雌花花冠长约7毫米,上唇3裂,下唇2裂,裂片线形,长约为管部的1/4,顶端被长柔毛;退化雄蕊小,丝状,离生;
花柱长约7毫米,花柱分枝极短,内侧扁,顶端略尖。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或近圆柱形,具10纵棱,长约5毫米,直径约1.5毫米,被贴生的长柔毛。冠毛干时白色,粗糙,长约8毫米。花期6-8月。
产于
青海东部(同仁)、
四川北部(若尔盖)、甘肃中部及东南部(夏河、临夏莲花山)及
山西、
宁夏南部(固原)。
两色帚菊的标本存放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U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WUK)、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HNWP)、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CDBI)等四所标本馆,共有64份统计信息。两色帚菊的模式标本为J. F. Rock在1925年于甘肃所采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