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据1991年版《武汉市志·农业志》记载,严东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面积为1173.3公顷,1957年面积为800公顷,1982年实测面积633.3公顷。据2014年《湖北省湖泊志》记载,严东湖面积为9.17平方千米。
水文特征
严东湖汇水面积37.4平方千米,水域保护面积9.17平方千米(916.84公顷),岸线长41.22千米,规划湖泊正常水位19.15米,最高控制水位19.65米,一般水深1.2米,相应容积1050万立方米。当水位高于19.65米时,打开严东湖连通闸,放水至北湖港,汛期由北湖泵站抽排入江,枯水季由武惠闸和北湖闸自排入江;当湖泊水位低于18.65米时,开眩进水,由北湖港引长江水补给。
严东湖常年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16米,养鱼划定水位线高程为19.4米。
2008年严东湖水质为V类,2012年稳定为Ⅲ类。水体透明度为110厘米,中度富营养。
湖区水系
严东湖为构造湖,湖岸曲折、多港汊,属于北湖水系。该水系包括严东湖、严西湖、北湖、竹子湖和清潭湖。
旅游资源
根据《湖北省水功能区划》和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水功能区划》,严东湖功能规划为景观娱乐、调蓄、养殖及生态调节,为武汉市郊一处休憩放松的处所。
白浒山
白浒山又名白虎山,位于严东湖边。据清王庭桢所修《江夏县志》记载:白浒山一名白虎矶。白虎矶西与龙骨山(又名青龙山)隔湖相望,当地人认为青龙白虎对峙为不祥之兆, “虎”与“浒”谐音,故改白虎矶为白浒山。
白浒山海拔高度149.8米,扼守长江,向为军事战略要地。它东距鄂州46千米,西距武昌大东门27千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政府江防司令部将白浒山建成军事要塞,在山上驻扎有一个炮兵团,建有瞭望指挥台和4个钢筋水泥结构炮楼。是年秋,日军沿江进攻武汉,在刚接近鄂州市华容区的丁桥时,驻守在白浒山上的炮兵团向日军开了一炮,炮弹正中丁桥,桥被炸毁,吓得日军倒退十余里。这样一来,白浒山的炮兵就成了日军进攻武汉的重要障碍,他们动用数十架飞机集中轰炸白浒山,致使军事设施被毁,无险可守。
白浒山早在光绪年间,就是引人入胜的游乐区。据1989年出版的《武昌县志》记载和当地人传说,将白浒山精致的景色总结出八景:碧云古寺、仙人立石、峰顶天泉、井边云窟、油盐古井、魏氏书堂、猿猴老穴、矶分江武。
碧云古寺
据清代《武昌府志》记载,碧云古寺坐落在白浒山一川平地上,相传为唐朝洪继王(清官)张巡修建,人们称张巡为巡案菩萨。也有传闻称此庙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庙为青砖杉木结构,庙高6米,分上中下三殿,中间有厢房相连,进庙门为下殿,名为“娘娘殿”,供奉七尊娘娘;中殿为“观音殿”,供奉观世音等众多菩萨;上殿名叫大殿,当中供奉着巡案菩萨(庙中当家菩萨),左边供奉祖师爷,右边供奉着关圣帝。从白浒山下杜家村上山的道路,全为青条石所砌。每逢佳节,寺庙灯火辉煌,游人如织,来自黄石、鄂城、华容、葛店等地的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前,碧云古寺仍然香火旺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的踏青庙会,前来朝拜的人们踩光了山上的青草。更为热闹的是八月初一到十五的亮子会,每到会时人山人海,商贾云集,香火遍山,胜似仙境。据说碧云古寺在清朝前期为和尚所主持,到了民国改为道教圣地,曾有牛道人、万道人、李道人等主持。碑石还在山上保存完整,最后一个道长林道人于1952年云游未归。碧云古寺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庙基古残砖碎瓦至今可见。
仙人立石
传说碧云寺大殿之中有木刻禅师之坐像,底座有一怪石,自然生成,形态若人,故有“仙人立石”之说。仙人立石石圆1米,高1.7米。也有传说,此石为太乙真人所化,有仙气于石中,所以叫仙人立石。当时修庙就是看好这柱仙石,人们朝圣也是为这尊仙石而来,传说只要香民诚心许愿,它是很灵验的。据说一次人们在修庙时不小心把这尊仙石弄断了,然而不几天石头又回到原来的高度模样,所以庙修好后仙人立石于香案之下,因为它会长高,每年必须签,要不然它会把香案顶起。此石至今尚存。
峰顶天泉
出碧云寺、步行5米至山顶,有一水井,井面积1.8平方米,水深1.8米左右,井边用青砖所砌,井水清如镜,常年不枯,泉水供山上出家人和香客书堂之饮用。峰顶天泉位于碧云寺与魏氏书堂之间,因为此泉于山顶之上,所以叫峰顶天泉。泉井之水从未干枯,更为称奇的是其水位涨落与长江水保持一致,长江水涨它也涨,长江水落它也落。
井边云窟位于峰顶天泉北边岩石旁,是一个筛子大小窟洞。此洞中的水时有时无,总有一股云雾一样气体冒出,并伴有汽笛般的响声回荡在山间。白浒山每逢雨季,在雨前雨后,满山云雾缭绕,云雾每从峰顶天泉的山坳升起。
油盐古井
传说在碧云寺后陡壁上有两块相连的大石头,高约1.5米,面积约20平方米。石顶各有一洞,一个洞出油,一个洞出盐,可供寺里僧人食用。不知哪年月,山上一小道偷油盐下山去卖,赌博消乐,触怒了油盐之神、再也不冒油盐、从此而枯竭。
魏氏书堂
在碧云寺正对面约百米处,今魏氏书堂旧基尚存。魏氏书堂位于山顶的开阔地,与碧云寺隔井相望,建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毁于抗战时期。房屋为三间,一正二横,砖木结构,因为明朝年间魏巡抚在此读书,后又当过崇祯皇帝的宰相,官封代驾王,后人把书堂改叫魏氏书堂。魏巡抚,字小韩,号云奄,在此读书有过神奇的传说。他早晨下山到快活岭,有两只白兔给他打露水,鞋未湿过;晚上上山有两盏灯给他照明;夏天他从不乘凉,因为有两个小神仙给他打扇子……这一切他自己不知,旁人看得见。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猿猴老穴
白浒山北面有个石洞,高2米,深1.5米。据说,此洞为猿猴栖身之所,故称“猿猴老穴”。它是天然岩石形成的溶洞,可容十人左右。新中国成立后上山砍柴的村民如遇大雨都要在此避雨。1968年,因白浒村民开山采石,洞被炸毁。
矶分江武
白浒山北麓长江之滨,有块很大的矶石,呈黑色,俗称“黑矶”。黑矶的东面为武昌县,西面为江夏县,故有“矶分江武”之说。其实这是山下江边一盘龙礁石,面积约0.33公顷。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条乌龙在此兴风作浪,使得上下的船和人不敢过往,像堵墙隔断两边的人们。有一位云游道长来到此处把乌龙制服,将乌龙化作一块矶石,人们把这块矶石称为黑矶,道长告诫人们过往船只,只要朝此矶设案烧香,可以保平安。当时朝廷看见矶石上下的人们来往很少,就以此矶为界限,矶石上为江夏县,矶石下为武昌县。这就是矶分江武的来历。
历史文化
传说故事
花山镇辖区好几个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靠严东湖的水和水产为生、有个李姓村庄为了表示对严东湖的感激之情,将村庄的名字取名为山湖村,后来果然这个村人丁兴旺,成为当地一大家族,人称“三百李”。山湖村中许多出外谋生死于异乡的村民,灵柩都要运回家乡,葬在正对湖面的一座山上,灵魂与湖水相望。
这个名叫“三百李”的小村庄,村名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东海龙王有一小女儿名叫水银丽丝,长得美丽且聪明伶俐、老龙王和龙婆娘都爱如掌上明珠。小龙女年方十八,也到了思春想郎年龄。一日,小龙女不顾龙庭严法,躲开父母监视,悄悄出宫,搏浪击水,来到人间游玩。
上得岸来,她犹如出笼小鸟,东踏西跳,左佑右望,来到长江中游南岸严东湖边白虎矶山脚下。当她看到人间秀色美丽,田野禾苗青青,湖泊碧波爽爽,小河流水潺潺,农舍炊烟袅袅,道路行人匆匆,充满勃勃生机,越玩越有雅兴,令她流连忘返。
这一日,她玩到猿猴老穴边,一见这里奇峰怪石,林木葱郁,山绕白云,鸟鸣飞舞,更是陶醉在这大自然的美色中,少女的心都要融化了。恰在此时,她无意中瞥见一个砍柴的小伙子。她见这小伙子生得浓眉大眼,上身打着赤膊,膀宽腰圆,浑身的肌肉凸出,挑着一担柴火,还唱着山歌行走在山路上,顿生爱慕之情,忙上前搭讪:“请问这位小哥哥,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小伙子大大方方地走上前去、非常礼貌地说:“我叫三百里,就住在山下井边石窟旁。”水银丽丝见他老实可爱、便问他家中有几口人。三百里又老实地说:“我是个孤儿,每天靠砍柴谋生。”水银丽丝听后心中一喜,却故意哭哭啼啼地说:“小女父母双亡想投靠舅父找不到,天色已晚,无家可归了。”三百里为人老实心肠好,就说:“大姐若不嫌弃,就到我那破草房里暂时过一夜吧。”水银丽丝跟着三百里来到井边石窟旁的草房里。当天夜里,水银丽丝对三百里说:“俺愿同你结为夫妻,共度岁月。”三百里惶恐极了,急忙说道:“大姐,这可不行!我穷得无立锥之地,只有一把斧子、怎能养活得起像你这么俊俏的媳妇?”水银丽丝却说:“俺只要你一颗心就够了,何况你还有一双手。”就这样,两人做了夫妻,恩恩爱爱,很快有了一个男孩,日子过得幸福和美。
岂知好景不长,大祸天降,东海龙王终于发现了小龙女的下落,派遣水族前来捉拿水银丽丝回宫。水族们来到时,小两口正在床上逗着婴儿玩耍。他们七手八脚拖着水银丽丝就走,根本不管婴儿凄厉哭喊声。龙女哭得揪心裂肺:“孩子,我的孩子……”三百里奋起反抗,而他一个凡人终究敌不过水族而毙命。水银丽丝被掳走后,只撇下刚满月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俗话说,“老天爷饿不死瞎眼的野雀”,这婴儿来到人间性命就有老天爷搭救了。他嗷嗷待哺的哭声感动了白虎矶山峰上的飞禽走兽,每天定时有一只花斑母虎来给他喂奶;空中有一只老雕展开双翼、为他挡风遮雨。一个双亲皆无的小婴儿居然长得白白胖胖的,十分可爱。很快,婴儿渐渐长大了。他天资聪颖,七岁能吟诗作文,十岁便能倒背《论语》,如行云流水,只字不差。十八岁进京赶考,中了头名状元。乡亲们都说这孩子福气大,造化大,有出息,是龙生虎奶雕搭棚的奇人。皇帝听说这名状元是“龙生虎奶雕搭棚”非凡之人,自然十分器重。没想到,他干了几年,竞辞官回来了。百姓们问他何故?他说:“世上做官为宦的毕竟是少数、人们认为那是有造化,可这造化不能人人有,就难免你争我夺。弹精竭虑活得就太苦太累。我本是‘龙生虎奶雕搭棚’长大的,何不退隐山林,继续与虎雕为友乐得寄情山水,在严东湖旁、白虎矶山里逍遥自在呢?”这正是:告别相戕,回归山林。抛虚名似破帽,弃利欲如敝屣。
据说,他在白虎矶山中活了120岁。须发雪白而脸色红润,见人吟诗答话曰:“无忧无虑又无求,何须斤斤计小筹?明月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邀游。知足胜过长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切勿得陇又望蜀,神怡梦稳慢白头。”谁问他的年纪,他都说“九十九”,年年如此。
后来,那些压根儿不想做官的人也步其后尘,来此定居。人们为了不忘记“龙生虎奶雕搭棚”的奇人.就将此小村庄命名为“三百里”,而信仰后代“龙生虎奶雕搭棚”高寿的人改姓为“里”的谐音“李”,“三百里”也就变成了“三百李”。
湖区经济
清末时严东湖就建有渔场。民国元年(1912年),渔场为李再香、李里程、陈正敖、严幼臣所占,每10年中二李管9年,陈、严共管1年。捕鱼收课(一船一业月课银圆2元),猎野鸭分成(猎民80%,湖主20%)。1949年后,渔场为武昌县接管,按船收税(每船月税0.4元)。1953年、建武昌县第二养鱼场,实行倒三七分成(渔民70%,渔场30% )。1955年,渔场交武汉市、更名吴桥渔场。设严东、严西湖两个工作组。严东湖实行“国养群捕”,按股入湖(计67股:武昌县渔民3.5股,鄂城县渔民0.5股,洪山区渔民63股,每股两船),仍按倒三七分成渔民70%,渔场30%)。1971年,严东湖的清潭湖实行“国养共捕”,按股分成。1974年,建严西湖渔场,两湖分理。次年,沿湖社队下湖哄抢捕鱼。1977年再遭哄抢。1983年,将严东湖的龙骨湖划武昌县,张雀湖划花山公社,清潭湖交回渔场改养鱼种。1975年,吴桥渔场鲜鱼产量为58.50吨。此后产量逐年下降,1980年仅产0.65吨,1985年为1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