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是数字的
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
计量单位。一般指一个生物个体或是一个
群体中的特定主体。
释义
通常是数字的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计量单位。一般指一个生物个体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在生物学中,每一只动物、一棵植物、甚至一个能以单细胞生存的生命形式都可称为单一个体。一个细菌、一棵植物、一个动物等指的是一个生物个体。
定义
个体就是能够独立设定对象的单个生物个体。也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的有生命的个体。
群体
群体则指一定数量的个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小至二个体以上组成的家庭,大至民族、阶级,都是群体。然而群体的组成不一定需要社会关系,比如植物群体就没有社会关系,因为植物没有社会性。
个体与群体
个体与群体处于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中。每个个体都以个体而存在,同时又以群体中的成员而存在。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而个体又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它要受到群体的制约。
个体之间以各种社会关系为纽带,组成各种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原始群、氏族、部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阶层、党派、
政治团体,不同的机构、部门、单位的个体,不同的身份、职业以至不同的年龄、性别,等等,都可以构成不同的群体。每一个体可以成为多种群体的成员。同一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总是具有若干共同点,如进行某种共同的活动,或有某种共同的利益和要求,或受着某种共同的组织形式的约束。
一般地说,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和一定的依赖关系。阶级群体不同于民族群体;阶级群体,指的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而民族群体,则是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群体由个体所构成,但群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堆积或机械相加,群体所产生的集体力量远远大于个体力量的机械的总和。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立。如个体利益与群体
利益是一致的,同时又可能存在着不一致的以至对立的方面。个体与群体的联系和差异,还表现在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上。
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是单个个体的观点、思想、情感、兴趣等意识的总和,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个体的特殊环境的反映。
群体意识,则是一定的集体对他们所处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一方面,群体意识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并往往通过个体意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个体意识又总是和群体意识相联系而存在。个体意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受到群体意识的制约,尤其是受到阶级意识的制约。
然而对于没有社会性的生物来说,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往往比较简单,但是个体同样离不开群体,因为它们至少需要在群体中找到配偶并传播自己的基因,当然,这也是社会性动物所需要的。只有动物才有社会性,当然也不是所有动物都有。
个体的价值
本物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在《百家讲坛》中声名鹊起的学者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一书中,曾这样阐发中国文化的要旨: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所谓群体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群体的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体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体的价值,对于社会性动物来说,个体的意志必须服从于群体的公共意志,个体的本物种性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即便像穿衣吃饭这样极具个体色彩的小事,也不完全是个体的事。举个例子,同样是聚餐,西方人点菜是个人点个人喜欢的菜,然后各吃各的,注重的是个人的口味;中国人则喜欢“同吃一锅饭”,点菜时会尽量选择大家都爱吃的菜,不能只顾自己的口味。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既然是一起吃饭,岂能只顾自己不念及他人呢?
这个事例虽小,却折射出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即使对于没有社会性的生物,个体的价值也离不开群体,对于没有社会性的生物来说,他们的价值取决于对物种基因的传承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这些都不是单个个体所能完成的,需要群体才能完成,举个简单的例子,物种基因的传承,大多数物种都需要雌雄两性的交配才能完成。
生物学
若干个器官和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
单细胞生物是指一个细胞构成的个体。
一个细菌、一棵植物、一个动物等都指的是一个生物个体,生物在个体水平上具有一系列特征,如能够进行
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等。
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