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片子,拼音为yā tóu piàn zi,北方语系,有骂人口气 。有时也表示小女孩可爱, 一般是
爱昵的称呼。
来由2:解放前,民众生活贫苦,穷人家的孩子往往到了10岁还在穿
开裆裤,女孩儿要多遮掩一点,从六七岁开始就在裤子上多个布片用以遮挡下身,俗称布片子、屁帘儿,后来又简称“片子”,因为是女孩专用,所以就渐渐演化成“丫头片子”。
“丫头”“片子”,原本是女孩儿的两样装束:丫头乃发型,片子是衣饰。在滹沱农家,男娃曾经除了红兜肚,素常不穿裤褂,呼作“光屁孩儿”;俏闺女称作“银子包”,自然娇贵,总有一块方正的布片,绣了瑞草祥兽,束在腰间,遮羞兼御寒,这就是“片子”,土名“屁帘儿”。
丫头片子的别名,是“黄毛丫头”,表面指的是胎毛未蜕,意同乳臭未干。黄毛丫头出嫁,有一个“褪毛”仪式,亲娘在声声叮嘱里,用丝线绞去女儿脸上的
毫毛,是为“开脸”,意在以成人的面孔去侍奉公婆。
丫头片子出闺阁,回娘家省亲时被称为“姑奶奶”。这不是增了辈分,成为衰老爹娘的仗势。昔日的丫头白了头,“片子”犹在,只是换作了两片锋利的嘴皮儿,倘若兄嫂些许不孝,姑奶奶
杏眼圆睁,嘴片子如刀,
刀刀见血,谁敢不口服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