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自1942年2月起担任
毛泽东秘书(初为文化秘书,后为政治秘书),直至1966年6月“文革”爆发,前后达25年之久。他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参与起草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如《关于若干问题的决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等。“文革”后,著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自他的笔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亦由他主笔……他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直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内容提要
胡乔木,在中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他的身世,除了过去新华社电讯所披露的千把字的简历外,人们所知甚少。本书第一次详细记述了胡乔木其人其事。
本书作者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子女、秘书及有关人士,查阅了大量文献,写出了这本《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这本书写的是胡乔木,实际上是透过胡乔木,写了中国共产党一段重要的历史。本书既是一本史实准确的严肃性著作,又以流畅的文笔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十万个为什么》多次修订再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出版,第一版一次就印了300万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主要著作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不仅在海峡两岸三地出版,而且出版了英文版、法文版;《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记录;《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被译成英文、阿拉伯文出版。此外,还有长篇自传《华丽转身》、《出没风波里》、《用事实说话——我的采访手记》、《走进历史深处》以及《他影响了中国——陈云》、《改革开放大功臣——万里》、《钱学森》。
作者也致力于“行走文学”的创作,著有“叶永烈看世界”20册,包括《美国!美国!》、《我在美国的生活》、《三探俄罗斯》、《漫步欧洲》、《米字旗下的国度》、《樱花下的日本》、《大陆脚 游台湾》等。
叶永烈的作品曾先后获奖80余次。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目录
第一章 最后的日子
中共中央常委们纷至三〇五医院
胡乔木的一家
“秋深深未解悲秋”
向巴金寿辰发出“迟到”的贺电
第二章 走上红色之路
父亲胡启东乃盐城名流
《中国青年》深深影响了他
在清华园演出“危险的戏”
在故乡盐城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了浙江大学校长的死对头
在上海出任“文总”书记
冯雪峰通知他前往陕北
第三章 初入延安
担任“安吴青训班”副主任
谷羽成了他心中的“凤凰”
“毛泽东的双手,抚育我们长大”
第四章 来到毛泽东身边
王若飞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
为《解放日报》写社论
整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整风的日子里
读书成了毛泽东和胡乔木的共同爱好
新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五章 “中共中央一支笔”
随毛泽东飞往重庆
毛泽东为“二乔”断名
接二连三抨击蒋介石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
出任中宣部副部长
起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
第六章 新闻首脑
“工作很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
反反复复修改《共同纲领》
成为“新闻人物”
毛泽东频频致函胡乔木
发表《实践论》的前前后后
每天指导着报纸工作
终于累得病倒了
第七章 “大手笔”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署名内幕
头绪繁多的种种兼职
在杭州起草《宪法》
第二次病倒
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写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第八章 “大跃进”年代
在“不平常的春天”里
随毛泽东出席莫斯科会议
擂响“大跃进”的战鼓
受到毛泽尔的批评
批罢“西尼”驳“东尼”
《人民日报》的“婆婆”
第九章 庐山风波
在庐山会议上火力纠“左”
终于摆脱政治危机
依然是毛泽东政治秘书
离开了毛泽东身边
第十章 “病中吟”
“一介书生”的种种“故事”
远离“阶级斗争”谈诗论词
“没有百忙”的“好事之谈”
又在追赶毛泽东的步伐
写诗词使他和毛泽东恢复联系
江青警告: “不许干扰主席工作!”
第十一章 “文革”风雨
江青早已对他不悦
《海瑞罢官》的“黑后台”
和毛泽东的最后一次淡活
怀着深深的失落感迁出中南海
神情木然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北京邮电学院红卫兵“盯”住了他
红卫兵闯入胡宅大抄家
在“一月革命”的寒风中游街
周恩来的关照使他“免斗”
戚本禹的文章掀起大风波
毛泽东意外地来看望他
足不山户闭门闲居
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
又一次“半点名”批判
第十二章 毛泽东之后
邓小平重新起用胡乔木
成为邓小平身边的笔杆子
走过了一段思索的路
抓住话剧《于无声处》大做政治文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自他的笔下
纠正沿袭多年“左”的口号
华国锋的政治报告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又一次起草《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出任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致力中共党史的研究
考证陈云关于遵义会议的手稿
为电影《武训传》平反
协助邓小平审定《文选》
依然在做着毛泽东的秘书工作
倡议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
季羡林:“他是一个正直的人”
与老同学钱锺书的友情
王蒙回忆胡乔木
关注从维熙的小说
解禁电影《黄河之滨》
主动为聂绀弩的诗集作序
《文汇报》总编辑眼中的胡乔木
与周扬的论战
尾声
最后的出访——访问美国
最后的诗道出最后的心声
精彩片段
1、
胡乔木夫人谷羽曾回忆,毛泽东是这样形容胡乔木起草的文件之多:
记得还是在1958年,一次我和乔木到主席那里去,主席谈起乔木写文章,表示很满意。主席坐在沙发上,把手平放在前,离地面约有两三尺高,比划着说,“乔木写的东西,大概有这么多!”
谷羽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胡乔木这“中共中央一支笔”的一丝不苟:
1982年,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四十周年,曾考虑整理发表毛泽东同志1938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关于文艺问题的一次讲话。我们进行整理时,对讲话记录稿中的一句话没有查清出处,这句话是:“徐志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报乔木同志审阅后,他特别提出要查明此句的出处,他怀疑“银针”是“银铃”之误。经查询,我们从鲁迅《华盖集续编》的《有趣的消息》一文中,果然发现有“银铃之响于幽谷”这句话。而这句话是鲁迅转述徐志摩的话时说的。这样,经过反复核对,终于查明了记录稿上的一个讹误。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乔木同志对编辑工作要求之严格,和他博闻强记,知识之渊博。
在毛泽东去世之后,他依然是“中共中央一支笔”。
那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世人所瞩目。在邓小平等主持下,会议公报出自胡乔木笔下;
在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指导下,他又负责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文献,负责起草了中共“十二大”的主要文件;
他主持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第二版修订工作,帮助邓小平审定《邓小平文选》,编辑了《毛泽东诗词选》新版本……
他的一生,写了大量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献,却几乎没有以他个人名义发表——即便是那曾广为人知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最初也是他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文件,直至毛泽东亲自提议以胡乔木名义发表,这才印行了以他署名的第一本书。他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幕后”,是以党的名义、以领袖的名义、以延安《解放日报》或后来的《人民日报》社论的名义发表,确确实实是“中共中央一支笔”。
胡乔木这枝笔,受到过毛泽东的称硈。其中,特别是由胡乔木起草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毛泽东多次说过赞赏的话。
2、
壬子年(即民国元年)4月16日,亦即1912年6月1日,胡乔木出生于江苏省盐都县鞍湖乡张本庄。
盐都县属盐城。盐城是江苏省的省辖市,位于苏北大平原东部,濒临黄海。盐城市下辖城区、东台市、大丰市、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建湖县、射阳县、盐都县,共九个县(市、区),总面积一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八百万。
盐城盐、渔、农业较为发达,尤以产淮盐著名,因而得名盐城。
胡乔木的出生地为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县鞍湖镇张本村。
胡乔木之父,乃盐城名流。人们习惯地称胡乔木的父亲为胡启东。方铭说,其实启东是他的号,他的名字是胡应庚,生于1885年。
父亲给予胡乔木的影响是深刻的。胡乔木自幼喜爱文史,是受了父亲的感染。
胡乔木的母亲夏氏,是一位相夫教子、勤劳而又贤慧的女性。
胡家本是农民。到了胡启东这一代,已有五十来亩土地,是地主了。
······
胡启东的诗文不错,在当地有了名气,成为盐城名流。民国初年,成立国会。这首届国会于1914年1月被袁世凯解散。1916年6月,黎元洪继任总统,恢复国会。胡启东当选为国会议员——第二届国会议员。
1917年6月,张勋复辟,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议员们纷纷南下护法。胡启东也南下广州护法,站在孙中山一边,在当时算是进步、开明的绅士。他在广州凭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写下诗集《万穗集》。
胡启东在1923年10月,受到一场严峻的政治考验:那时,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把总统黎元洪逼出北京,然后在国会举行选举,以五千元收买一张选票,要议员们选举曹锟当总统。这便是臭名昭著的“曹锟贿选”。10月5日选举时,出席的议员五百八十七人,曹锟以四百八十票“当选”。那些受贿的议员,被人们咒骂为“猪仔议员”。胡启东拒收贿款,不投曹锟的票,不当“猪仔议员”。他回到了故乡盐城,受到父老乡亲的敬重。
此后,胡启东告别宦途。他曾受命续修《盐城县志》,当地人称之“胡氏县志”。他家的田,由五十多亩增至一百来亩。当胡家长子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家境更好些,土地增至二百多亩。
胡启东喜欢写诗。他曾自费印行诗集《鞍湖诗集》。胡乔木也爱写诗,是与受父亲的薰陶有关。
胡乔木在六岁时进入鞍湖小学(今张本小学)上学。那时,他穿一件黑色的粗布褂子。他读书很用功,而且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夜里,在油灯下看书。夏日,在帐子里看书。只是他不喜欢体育运动。
胡乔木的学习成绩不错。在鞍湖小学读了六年,毕业时受到校长当众表扬——因为他的毕业成绩荣居榜首。
1924年,十二岁的胡乔木考取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今扬州中学)。他是鞍湖小学那年唯一考入江苏八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