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山市委
党校创办于1959年1月。原称中共中山县委党校。1983年随中山撤县立市更名为中共中山市委党校。中共中山市委党校是市委直接领导下培养我市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干部、国家公务员、统战干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干部人才的学校,是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市委市政府理论研究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市委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
发展历程
2001年4月,市委党校与原中山市干部培训中心合并,同时成立中山市行政学院、中山市社会主义学院,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2003年8月,市委为整合干部教育资源,将中山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党校,2005年10月教师进修学校更名为教师进修学院。
2007年12月,加挂中山市团校牌子。
校址变迁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2003年7月由
石岐区莲塘路良朋里20号搬迁到中山市博爱六路20号。新党校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4万1千多平方米,拥有配套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教学楼、行政楼、培训楼、图书馆、文体馆、餐厅、住宿楼等。新党校有多媒体教室38间,全体教师配备手提电脑,普遍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学校建有网络中心、电教中心,接通中央党校、省委党校两个远程教学网,远程教学得到充分利用。图书馆面积2245平方米,藏书2万多册,数字化图书馆已建成使用。新党校环境优美、设备优良、服务优质,得到各方面好评。
组织架构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校长由市委常委兼任,日常工作由常务副校长主持。现有教职工110人。设有办公室、教务科、培训科(基层党校联络科)、党校继续教育中心、总务科、科研办公室、政法教研室、经济管理教研室、党建与统战理论教研室、公共管理教研室、社会发展研究所、信息网络中心、图书馆、教师继续教育教研室、教育行政管理教研室、教育技术教研室、教育科学教研室、学前教育教研室等18个科室。拥有一支素质较高、适应需要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教职工中有教师64人,副教授等
高级职称25人,讲师38人,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34人,研究生学历36人。此外,还聘请了26位客座教授。学校坚持目标管理、层级管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的内部管理机制,教职工队伍和谐共进。
职责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长期以来紧密配合市委市政府各时期中心工作开展干部教育培训,随着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的不断整合,三校(院)已成为中山市党员领导干部、
国家公务员、民主党派干部和无党派人士及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渠道。1979年至2000年,党校培训干部18199人次;2001年到2011年,三校(院)举办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农村(社区)两委成员、公务员、选调生、党外干部等主体班480多期,培训干部94078人次。在主要承担全市干部培训任务的同时,三校(院)与中央党校、广东省委党校、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行政职业学院、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联合,先后举办了党政干部脱产中专班、函授大专班、业余大专班、函授本科班、在职研究生班、MBA研修班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班。从1983年至今,培养毕业生11927人,为建设具有理论思维、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服务中山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成果
三校(院)充分利用学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有利条件,突出科研基础地位,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任务、围绕党校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研究,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据不完全统计,1980-2011年市(县)委党校教师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共625项,其中国家级52项,省级225项,市级348项。
2001年以来,党校完成省级部门、市委市政府和市级部门的研究课题36项,其中2001年完成的市政府课题《中山市工业发展中主导产业的定位与培植问题研究》荣获2001-2002年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一等奖、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并被市政府转发到有关部门作为工作参考;
2002年完成的市政府课题《
中山市工业产业链延伸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荣获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一等奖、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山市宣传文化精品二等奖、广东省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3年完成的市政府课题《关于中山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的调查与思考》被评为中山市宣传文化精品三等奖;
2004年完成的市政府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中山传统工业问题研究》被评为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二等奖;
2006年完成的市政府课题《中山市构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研究》获2005-2006年度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山市宣传文化精品二等奖,并被市政府《内部参阅》采用。同年完成的市政府课题《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模式》获2005-2006年度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山市专项规划及调研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山市宣传文化精品三等奖,此课题成果《务实、开放、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2007年被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刊发。
2007年,党校与市经贸局共同完成市政府重点课题《中山市建设工业购销专业化流通体系研究》。该研究成果获得市领导和有关专家好评。
2007年完成的市社科联课题《中山市农村法治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荣获中山市2007-2008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8年,党校完成市政府课题《中山社区建设研究》,该成果形式为著作,并于2009年6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被评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第九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2009年完成的省委党校课题《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探析》获中山市2009-2010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0-2011年度党校还完成了《中山市属国有资产证券化研究》、《社会组织党建规律若干问题研究》、《中山经济新的增长点选择与培育研究》、《中山市现代化城市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山社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山党史人物》、《社会资本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实证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创新研究》、《强制要约收购制度批判研究》、《中山养老服务社会化问题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
坚持指导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坚持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中心,努力建设适应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具有党校姓党鲜明特色、现代化的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党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方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服务我市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历史沿革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前身为中共中山县委党校,成立于1959年1月,直属县委,校址位于石岐莲塘路良朋里,教师仅4人,没有内设机构。
1961年中山县委党校与石岐镇委党校合并,设行政总务和教学管理两机构。
1962年又重新分设,建制无变化。
1964年11月,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县委党校(包括公社党校)停办。
1968年7月,组建中山县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代替“党校”的工作职能,校址搬到环城公社沙涌大队,人数增至9人,内设教学组、行政总务组两个部门。
1972年11月,中山县委党校复办,定为科级建制,校址和人员基本不变。
1975年,执行省委提出的党校要走“五七”道路的规定,从环城公社沙涌大队搬至长江村,与县“五七”干校合并。1978年2月,按照省委指示,党校和“五七”干校分离,将党校独立建制,保留教研科、行政科两科室。
1980年,县委党校从长江村迁返环城公社沙涌大队。
1983年7月,县委党校迁回石岐莲塘路良朋里;12月,中山撤县改市(县级),中山县委党校更名为中山市委党校,科级建制不变,设有行政科、教研科、教务科。
1988年1月,中山升为地级市后,党校升为正处级单位;9月,撤销行政科,设立办公室、教务科、教研科、理论研究科。
1994年设办公室、政治理论教研室、经济管理教研室、科学文化教研室、教务科、行政科。1997年3月增设图书资料室。
2001年4月,市委党校与原市干部培训中心合并,统称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同时成立中山市行政学院、中山市社会主义学院,实行三校合一,保留办公室、政治理论教研室、经济管理教研室、科学文化教研室、图书资料室和教务科,行政科改为总务科,增设培训科、信息电教室,接收培训中心的综合成人中专学校。
2003年7月,市委党校搬进城区博爱六路新校园;8月,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市委党校,增加教育行政管理教研室和教师继续教育教研室。
2005年3月,增设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公共管理教研室、科研办公室、教育科学教研室;10月,市教师进修学校更名为市教师进修学院。
2006年9月,增设教育技术教研室。
2008年12月,培训科加挂基层党校联络科牌子。
2011年6月,综合成人中专学校更名为党校继续教育中心,政治理论教研室更名为政法教研室,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更名为党建与统战理论教研室,科学文化教研室更名为社会发展研究所,信息电教室更名为信息网络中心,图书资料室更名为图书馆。
2011年8月,增设学前教育教研室。至此,市委党校共有内设机构18个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