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中国出版协会于2006年起主办的出版类奖项
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始于2006年,是由中国出版协会(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出版物奖,是中国出版界奖励优秀出版物的综合性奖项,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并列为国家级奖项之一,每两年评选一次。
奖项沿革
2006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和中宣部《关于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韬奋出版新人奖的批复》(中宣办发函[2005]69号)的精神,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设立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同年,第1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举办。
2008年12月25日,第2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揭晓,该届评奖特设“抗震救灾特别奖”,112部图书、42部音像电子出版物、2篇论文获奖。
2015年2月2日,第5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在北京揭晓,该届评选对图书、音像电子游戏、论文3个子奖项获奖数额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获奖数额为:图书奖100个、音像电子游戏奖30个、论文奖30个。相比往届,图书获奖数额增加50个,音像电子游戏获奖数额减少20个,论文获奖数额减少30个。但是3个子奖项获奖数额总数不变,依旧与往届数量相同。
2022年6月20日,中国出版协会发布《关于举办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通知》,相比往届,子项奖音像、电子和游戏出版物奖变更为音像、电子出版物奖,即取消了游戏分类。
奖项设置
评选规则
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促进中国出版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推动中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为行业发展服务,促进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多出精品力作,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
由国家出版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图书出版单位,可报送正式出版、公开发行的图书参评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由国家出版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可报送正式出版、公开发行的作品参评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音像、电子出版物奖。个人在公开发行的报纸、期刊上发表的出版科研论文,可参评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出版科研论文奖。
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各子项奖的评选工作,在中国出版协会的领导下,严格按照《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评奖办法》《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音像、电子出版物奖评奖办法》《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出版科研论文奖评奖办法》,严把质量关,科学规范评奖程序、评选标准,确保评奖活动公平、公正、科学、有序进行。
(一)组织机构
中国出版协会成立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审委员会,全面领导评奖工作,评出最终获奖作品。分别成立三个子项奖的初评委员会和复评委员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初评和复评。
(二)评审程序
三个子项奖评委会严格按《评奖办法》的规定,对参评作品进行初评、复评。在初评、复评的基础上,评审委员会对入围的作品进行终评,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规定数额的获奖作品。获奖作品名单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经公示无异议的获奖作品,报请评审委员会主任审批同意后为最终获奖作品。
(三)颁奖
由中国出版协会发文公布获奖名单,并举行颁奖仪式,向获奖作品出版单位及个人颁发获奖证书。各获奖作品出版单位结合实际对相关人员给予奖励。
注:该目录的评选规则为第8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评选规则,相比往届,该届评选规则变化较大,往届评选规则可参考《关于举办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通知》。
历届回顾
奖项评析
截至2023年5月,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已举办8届,其获奖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出版领域的精品佳作,均呈现了一定水准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发挥了强大的政策引导、文化引领和多元创新作用。
8届纵览 教育类出版社入选集中度高
自2015年开始,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对图书、音像电子游戏、论文3个子奖项获奖数额再度进行了调整,其中图书入选数额翻了一番,充分调动广大出版人和作家的参与积极性。中华优秀出版物获奖图书质量较高,创作主题丰富,覆盖学科广泛,总体上受到读者的认可和好评,评选过程把控了出版机构和作者重复入选的作品数量,扩大参评出版社和作者的范围。虽然评奖展示的只是一小部分,但也能映射中国国内图书出版的特点,启示人们在图书出版和创作出版工作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8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图书共600种,获奖出版社共有283家,约占全中国出版社总量的48.79%。获奖图书所属出版社中,包括189家中央社,94家地方社。8届获奖图书品种达4种及以上的出版社中,综合类出版社数量最多,共有13家出版社60种图书获奖,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重庆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青岛出版社等综合性出版单位积极扩充作者资源,创新出版战略,探索选题方向与渠道空间的努力与成效。教育类出版社有10家54.2种图书获奖,彰显了山东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教育社全面实施教育出版集约化经营、大众出版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战略的价值意义。专业科技类有9家出版社入选,41.56种图书获奖,反映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专业科技社深耕专业资源,持续积累特定的作者和读者,与时俱进地开拓专业出版内容和形式的有效性。高校类出版社有6家34.5种图书获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复旦大学出版社等高校社重点聚焦一流高校学科资源优势,精心耕耘优质学术理论成果,形成了“学术出版”的差异化发展思路,产生了一批依托高校学科优势的精品学术出版项目。少儿类出版社有5家24种图书获奖,凸显了少儿社在应对新的市场环境时,生产体系背后的出版理念与战略规划的突破性。文艺类出版社为5家23种图书获奖,展现了文艺社将时代性高度作为文艺精品力作的标杆范式,大力加强原创文学品牌建设的正确性。出版社之间的合作也是出版行业发展的趋势,既可以强强联合创造精品,也可以大社带动小社,让小社借助大社的平台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获奖图书呈现多视角、多模态的发展动向
结合历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获奖图书的选题特征发现,主题出版依旧在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弘扬主旋律是该奖项的基本动向,新角度、增创意成为主题出版的发展路径。根据历届奖项评选要求发现,近年来(至2023年第8届)尤其鼓励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内容,无论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还是专注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研究,抑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与发展的研究、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均实现多维度的创新突破,将始终不变的旗帜同不断鼎新的使命融为一体。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丛书”(5册)、商务印书馆的《红色气质》、重庆出版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等。
关于党史如何既写大事件、大人物,又写具体故事、写普通党员、写人民群众,历来是党史编写工作中十分重要而又不易做到的事情。《习近平讲党史故事》一书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全书按照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以具体故事的形式,将不同历史时期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党史事件、党史人物联系起来,形成体系,别具一格,让读者觉得可信、可近、可学。
各出版社不断加大对主题出版的投入力度,从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图书来看,很多出版单位充分结合特色优势,从国家建设、科技发展、时代变迁、文化传承与传播等不同视角进行选题策划,并有机结合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出一批优秀精品图书,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
围绕重要政治活动和重要历史事件开展研究、进行总结的出版物占据较大比例。比如,党建读物出版社的《新发展理念案例选·脱贫攻坚》,通过一批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人物,总结出脱贫致富的多样化经验模式,间接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整体进程。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高考制度变革与实践研究》(8册)、北京出版社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典图册》等,以重要发展节点为内容基础,兼具政治意义和全局意义。
还有部分获奖作品,则是结合国家在科技、社科、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中长期规划,推出了一批反映中国基础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与行业实践发展成果。比如,由中国编辑学会主持策划组编,科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共同打造推出的《中国科技之路》,作为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聚焦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宏观历程,选取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部分为切入点,每家社负责一卷,包括信息、交通、建筑、卫生、中医药、核工业、航天、航空、石油、海洋、水利、电力、农业和林草等中国多领域的科技事业光辉成就。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经济强国梦: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战略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的《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国教育战略研究》(11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城市空间统计模型方法及应用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中国高铁”丛书(9册)等图书,本身就是应用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项目的成果,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相衔接,不断捕捉新时期的新元素,促进特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部分获奖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的站位高远,有的切口细微。比如,当代中国出版社的《新中国70年》通过历史跨度纵向比较和世界视角的横向比较,从整体上把握新中国70年历史,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视角叙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新华出版社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展示了中国经济、科技、社会、民生、文化、生态文明领域在改革开放40年间发生的巨变。
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老题材不断开掘新价值。出版单位更加关注地域历史文化,挖掘地方特色,走个性化、地方化的出版路线。其中,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徽州民间规约文献精编》(四卷),涵盖中国古代至近代徽州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间规约,以徽州而窥中国,突破学界对民间规约研究的一般视角,不仅有益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地域文化,同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与中国戏剧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梆子》(全6册),从梆子腔剧种的整体作宏观观照与梳理,拓展了中国戏曲的研究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梆子剧种系统理论研究的空白。艺术出版领域有多部图书获奖,标志着中国艺术和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获奖的《明画全集》,是该工程的又一阶段性成果,为打造出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百科全书”增添了重要的一角。除了这类专业大部头,河北美术出版社的《新中国年画宣传画》(上、下卷)等大众入门类艺术图书也有所增加。
文学类获奖出版物在历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多有斩获,成为集中获奖的细分门类。一篇篇好故事展现了中国文坛对人间烟火下小人物生存境遇的关注,既有全面恢宏的时代变革,也有底层普通人的生活日常,这些平凡的人物通过将自我融入家国理想,提升了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境界。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烟火漫卷》把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景观与小说人物复杂隐微的命运交相辉映,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色与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入选2020年度“中国好书”。春风文艺出版社的《锦绣》聚焦共和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展现了奋斗者的心路历程,是工匠精神与中国故事的形象化表达,深情讴歌了党领导下国企的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人世间》(3卷)浓缩了当代中国几次潮起潮落的现实篇章,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据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收视、口碑不断攀升,掀起“全民看剧”“隔代追剧”热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7 21:17
目录
概述
奖项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