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节竹
禾本科大节竹属植物
中华大节竹(Indosasa sinica C. D. Chu & C. S. Chao)是禾本科大节竹属植物,竿高达10米,新竿绿色,老竿带褐色或深绿色;竿壁甚厚,中空小;竿环甚隆起,枝近平展,枝环隆起。箨鞘背面绿黄色,箨耳发达,较小,箨片绿色,三角状披针形,粗糙。叶耳发达,叶片通常为带状披针形,两面绿色无毛,苞片数片,逐渐增大,小穗含小花多数;小穗有关节,中空,外稃近革质,内稃短于其外稃,鳞被长圆状,花药紫色,花丝白色;颖果褐色,卵状椭圆形,4月笋期,5月开花。
形态特征
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乔木或灌木状。竿高达10米,直径约6厘米,新竿绿色,密被白粉,疏生小刺毛,因而略粗糙,老竿带褐色或深绿色;竿中部节间长35-50厘米,竿壁甚厚,中空小;竿环甚隆起,呈曲膝状;竿每节分3枝,枝近平展,枝环隆起。
箨鞘背面绿黄色,干后黄色,具隆起纵肋,并密被簇生的小刺毛,在下半部尤密;箨耳发达,较小,两面均生有小刺毛,繸毛卷曲,长1-1.5厘米;箨舌高2-3毫米,背部有小刺毛,先端微呈拱形,其上具纤毛;箨片绿色,三角状披针形,外翻,两面密被小刺毛,粗糙。
末级小枝具3-9叶;叶耳发达,或有时不明显,繸毛带紫色,长达8毫米,早落;叶片通常为带状披针形,长12-22厘米,宽1.5-3厘米,位于叶枝顶端的叶片有时宽达5-6厘米,两面绿色无毛,次脉5-6对,小横脉明显。
小穗以2或3枚集生或单生于具叶小枝的下部各节,形粗壮,长4.5-13厘米,无柄;苞片数片,逐渐增大,最后与颖或外稃相似,无毛,基部1-3片腋内无芽;小穗含小花多数;小穗轴节间粗壮,有关节,中空,长约7毫米,无毛;外稃近革质,长1.2-1.5厘米,先端尖,有光泽,无毛,但被明显的白粉,具多脉,小横脉不明显;内稃短于其外稃,长约1厘米,先端钝,背部具2脊,近无毛,纵脉不明显;鳞被长圆状,上半部透明膜质,下半部肉质,白色;花药紫色,长达7毫米,花丝白色;花柱1,柱头3裂。颖果褐色,卵状椭圆形,长8毫米,宽2毫米,基部圆形、先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笋期4月,花期5月。
产地生境
中华大节竹分布于中国贵州南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低海拔地区。适性广,多生于低海拔地区,组成纯林或散生在阔叶林缘。
繁殖方法
可用移植母竹种植,亦可埋鞭栽植。
栽培技术
每亩种植40-60丛(穴),4-6年后采竹和采笋利用。
选用优良竹种或种源:根据既定的培育目标,以当地的优良竹种或种源为主,适当引进外来良种。尽量选用径级大、产材量高,材质和笋质品位俱高的优良竹种和种源,建立优质高产的商品竹林基地。
竹笋的精心管护与合理采割:以肥笋育壮竹、以壮竹养竹笋是实现稳产高产的基本保证,有了肥壮的竹笋才能培育出径级大、产量高的竹子。在竹林的培育与经营中,首先是管护好、利用好竹笋。在竹林发笋出土时节,特别要防止人为和其他野生生物对竹笋的危害,同时做到严格遵守采笋原则和控制竹笋采割量。
合理调节留养母竹的立竹密度和竹龄结构:在竹林经营中,留养母竹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竹林来年竹笋的产量和质量。在进行竹林抚育时,要注意竹林内幼龄竹、壮龄竹和成年竹的比例要均衡。散生竹林常年的留养母竹为1-5年生,以此来调节竹林留养母竹的立竹密度和竹龄结构,使立竹空间的光热与养分得到合理利用,并为留养母竹创造一个良好的育养新竹的环境。
加强林地土壤和水肥管理:为留养母竹和新竹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地下环境,是培育壮笋、肥笋,以肥笋养壮竹,提高竹林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竹林稳产高产及可持续经营的又一关键性技术。在竹笋出土前后和新竹完成径高生长与抽枝展叶之后,是新的地下鞭根生长时节,在此期间需要加大林地中耕除草和水肥管理。
主要价值
中华大节竹是一种集食用、材用、保持水土等多用途于一身的优良竹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中华大节竹种植方法简单,管理粗放,栽后一般4年可进入盛产期。产笋时间早,产笋期较长,产笋较高,竹笋含丰富的钙、铁、磷、维生素C、蛋白质等,尤其是其笋肉鲜嫩甜脆,无须漂水或浸泡处理即可炒食,十分方便;既可单独煮炒,又可配以肉、蛋等食物拌煮,味道鲜美可口,实为不可多得的上乘佳肴,亦可进行深加工制笋肉堪头等。
中华大节竹具有庞大的根系,繁殖蔓延较快,有效强的固土固沙作用,种于江河两岸可以有效控制堤岸受蚀、水土流失。
参考资料
中华大节竹.中国自然标本馆.
竹亚科.植物智.
中华大节竹.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6 17:2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