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华民资的传统美德,《孝经》更是凝聚中国人亲情的经典,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在历史上占优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上的读书人都要诵读这部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巨学博士后朱翔非以《孝经》为纲,以孝道为线索讲述“中华孝道”,本期为第一集《孝经》传世,讲述了孝道对《孝经》形成而起的基础作用,和《孝经》传世的过程。
儒家提倡孝道,并且有一部专门讲述孝道的经典著作《孝经》,《孝经》通过孔子和学生曾参课堂对话的形式,在一问一答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凝聚人伦亲情的主题。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我们这个渺小的身体,渺小的身体反过来讲也并不渺小,它反应了宇宙的力量。
我国历史上以官位和财富著称的豪门大户大多历经几代便告衰落,但以孝义传家的家族却可以子孙延绵,比如江南郑家便从宋朝延续到了清朝而不衰落。用孝义做家风是郑家团结巩固,甚至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基础,被朱元璋成为“江南第一家”,本期讲师朱翔非讲述江南郑家的兴衰史。
《孝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在《孝经》中,孔子通过和学生曾参课堂问答的形式,为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关于孝的主题。但在《孝经》中,孔子说的一句话,在历史上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千百年来人们为此争论不休。到了清朝,甚至有人说《孝经》不是孔子所作,而是后人伪作,他们的依据就是孔子不会说出这句话。孔夫子讲过,“当父不义,子必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就是原则跟非原则的问题,“从父”与“不从父”,它是有着界限的。我们在家庭生活中,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辩出一个是非。但是进入到社会,尤其是工作中需要面对上下级关系,我们应该怎么做,孔子在《孝经》中谈到的君臣关系,孔子讲,君臣之间是因为道义聚到一起的,君臣之间它不是说父子之间那种天性,因为道义聚在一起,那么君如果不义的时候,这个大臣一定要有一个毅然决然的做法。本期节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朱翔非为您讲述孝的真相。
一个人来到世间,他想实现自己的报负和理想,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个人不择手段,为了博取功名利禄,无视人伦亲情,做出骇人听闻的事情,这最终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或者一个人以尽忠为借口,说自己无暇尽孝,这种做法对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朱翔非讲述了《中华孝道》的“非常底线”。
孔子在《孝经》中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之父者也”。也就是讲,如果在家里讲孝道,那么逐渐地扩展,就是整个的天下,人们都会对自己的长辈,对父辈尊重、孝顺。所以这是一个逐层扩展的这样一种教化的效果。儒家特别看中这一点,所以后来儒家有一个代表人物大儒孟子,他也继承了这个。孟子有句名言,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说,我对待别人就像对待我自己的亲人一样,像对待我的老人,对待我的孩子一样,那这样呢,一个人他既能够在自己的家庭里面恪守孝道,又能够在社会上表现出他良好的修养。这是儒家的主张。实际上,这种逐层扩展的人伦的观念,最后当然就会波及到一些陌生人,到整个社会上去。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交际的范围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跟别人相处呢?两千多年前,儒家从孝道的角度,也谈到了人际间应该具有的一种相互关系,那么,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光阴,儒家的说法还有价值吗?今天的人们,还能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吗?《中华孝道》第六集《人际的温情》将为我们揭开答案。
本期节目为系列节目“中华孝道”,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翔非讲解古代的成人标志。男性的成人礼为“冠礼”,女性的成人礼为“笄礼”,成年之后人们变有了责任感和荣誉感,要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成人礼之后进行的便是婚礼,从此夫妻两个相携相伴,共同完成自己的责任。在中华孝道中,相敬如宾,相互鼓励扶持、相互监督讽谏正是婚姻和谐美满的表现,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家族尽孝,对国家尽忠,完成自己的社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