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发展沿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的是几千年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揭示的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彰显的是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决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作出重要部署,其中包括: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2025年3月5日,《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
内容解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核心概念组合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意识”属于思想观念层面,“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主观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主观性,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性,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评价、认同的过程,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和对中华民族所产生的民族责任感。56个民族成员要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必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忠诚,自觉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任务。
社会影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而要从实践层面不断坚持和铸牢。一方面,各族人民要不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8 14:20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内容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