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起源
《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中的文章
《中华龙起源》是写于2005年的一篇文章
文章简介
原名:《中华龙的起源:海马》(今天忙,容后再改其中论述)
这篇文章本来源起于阅读《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为《书中引出的故事、现象与名词》中的一篇,初写于2005年10月。就在2006年初交稿给出版社并获签约之后,我对全体文字进行了细修,其中两篇被我拉了出来另外单列,这是其中的一篇,因为补充到最后已经看不出来与那本书的关系了。
海马就是龙的想法是前天(2006-3-1)渐渐出现的,当时恰好修改到这篇文字,因为时间充裕就开始想深入探究“龙”与“马”之间的渊源,结果挖得深了一点,又扯出腓尼基人尤其是北欧海盗(viking)船的造型问题,从“龙马”的精神到海盗龙船的外型一下就把怀疑点直接联系到了海马这个本来不起眼的动物。其实之前我就曾经对着北欧海盗船长久思考过他们的龙船为什么是个马头,另外有一些象是“龙(蛇)头”。昨天(2006-3-2)大规模查找国内外资料进行比对以上的文字与图片。这时也注意到凤凰卫视的节目预告说将在后天的节目里将有人讲述“龙的起源”,但预告里面并没有谈龙的起源具体是什么,似乎听到有“熊”的字眼,不过我却看到他拿的一个“龙”正有海马的形状,龙突出的大肚子异常明显,那是我在其他地方都没有看到过的,不管该人最终在节目里认为龙的起源是熊或是别的其他什么动物,但这个类海马的玉器实物的出现更增强了我的信心。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灵感,或者这也叫歪打正着吧。
一.龙马精神:龙即马
“马”原来有另外一个称呼:“龙”。
现代中国人经常在节日祝福时或庆贺时说要发扬“龙马精神”。可能“龙马精神”包含有这样的意蕴:昂扬健康的奔马精神,与我们熟悉的“龙”其实无关。但也可能有其他未被我们识别的古老意味。
古书上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六尺以上为马”。所以“龙马”最初可能指“高大威猛的马”。这里已经很清楚地指出,龙即大马。
《诗经·大雅》中《皇矣》有“是 衣某(需造字) 是 衣马”,这里指的是周人的“ 衣某 马”活动。“有学者指出,这种身高近两米的大马应该来自西域,祭祀八尺以上中亚马的宗教活动当即胡人的龙神崇拜,周人的“ 衣某 马”活动是胡俗” 。这里又一次指出了龙即为马,时间在周时。
说到这个与西域有关的“龙马”历史,不得不提到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西域的特殊族群:粟特人。我在《锁定红海》中对这个奇特的商业民族有很多的推测,这个民族与中国北方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甚至他们的后裔就是我们中间的一部分人,比如唐朝的安禄山与史思明皆为粟特人。粟特人崇拜或者族徽即为“双马”,但他们却认为自己是“龙部落”。这个称呼又一次显示了“龙”“马”合一的事例。粟特人是个著名的商人民族,聚集在中亚附近,那里是西亚、东亚和欧洲的商路连接点,所以他们的这一“龙马合一”的习俗会随着商队四散于世界各地是很合乎逻辑的,抑或这个文化是其他民族从他们这里中转到世界各地的,从目前情况看,至少在西欧有很厚重的积累,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中国人称呼自己为“龙的传人”,3000多年前腓尼基这个海上商业民族也称呼自己为“龙的传人”,粟特人又以商为业,并且恰好处于中国内地与外部世界的必经要道,我多少还是怀疑2千多年的粟特与腓尼基人之间可能有什么承继关系,他们都是商人,他们都崇拜龙。我一直认为西域的粟特人实际上是某个远古时期被遗漏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类商业“驿站”的发展壮大,其真正民族根源在哪里还未详细,或许为欧洲之源或许为非洲之源,或者为西亚之源,或者为历代商队混合人员,难说故而存疑。腓尼基人从地中海西出大西洋北上 的历史基本上已被证实。所以我并不为北欧海盗船或“双龙”崇拜的起源而发愁。
二.龙起源的多种猜测
我在前面几篇文章中不断地阐述美洲人与北欧人可能发生的联系,尤其以海盗船与印地安人的制造质地与船型做对比,让我一再地沉思:水里的龙,尤其是水里的船,为什么会长个草原上奔跑的“马头”呢?这不应该啊,这个动物只能是水中动物,而非陆地动物,这不合常规。这个现象突然使我联想到中国的“龙”来。无论中国人对于龙的起源有多少分歧,但他们大多会承认中国龙长的是一个马头,偶尔会有人说那是一张驴脸,差别并不大。这时我突然有了一个好奇,也是一个大胆的猜想,长着典型马脸的水中动物海马可能是中国龙。这真的有可能吗?
中国龙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谓第一图腾,历来的研究者络绎不绝,对龙的起源的说法千奇百怪,众说纷纭,但至今尚未有定论。有研究者综合了以往的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
《辞源》和《辞海》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还有人说龙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
还有一些“原型”说。卫聚贤说“龙即鳄鱼”;王明达说“龙形象的基调是鳄”;王大有认为“中国最原始的龙是湾鳄、扬子鳄”;唐兰说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何新说龙“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后来又说“龙的实体是云”。徐乃湘、崔岩峋认为“龙是以蛇为基础的”;刘敦愿认为“最早的龙就是有脚蛇,以角表示其神异性”。
与牲畜有关的原型说:刘城淮“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李埏认为“龙的首角是古人摹拟牛头而塑造出来的”;孙守道等提出“龙首源于猪首”。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则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一种虚拟的生物,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
来自自然界的起源有:朱大顺说是看到天空中闪电而成型。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胡昌健说,“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尹荣方认为,“龙,原是树神的化身。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
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主张龙的观念应是恐龙的记忆。王大有同意“可能还是恐龙”。
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章鸿钊(1877-1951)是位“西来说”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中华龙来自西方的毒龙,约在黄帝时期传人中土。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龙,而且所有的龙都出于同一个文化发源地——巴比伦,中国的龙同样也是巴比伦古龙的后裔 。
至今我还没有看到有人推测中华龙与海马有联系。
三.海马就是海龙
海马是一种小鱼,体长6厘米~20厘米,身体无鳞,完全由骨质环所包围。
从生物学上划分,海马为脊索动物门、鱼纲、海龙科动物(Syngnathidae,在希腊文的意思是“接合的颚骨”),又名龙落子、水马、马头鱼。入药有健身、催产、消痛、强心、散结、消肿、舒筋活络、止咳平喘等功效,为贵重中药材,在中国素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称。目前福建、广东一带多产,但实际上中国整个沿海都有海马出产,包括渤海湾,中药里常把雌雄捆为“对马”成双出售。
海马主要生活在近岸海域,习性分散、不成群,常常被渔民打鱼时偶然带出。全球有海马354个品种,在全世界分布很普遍。在国外海马主要分布于中东、印度、远东、澳大利亚和南美附近海域;在我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多见于沿岸海藻丛生或岩礁多的海区。
“海龙”在西方既有“Syngnathidae”的写法也偶见其中的个别品种直接写为“Sea dragon”,“龙”这个意义肯定在海龙科中出现。而其中的海马的写法既有“Hippocampi”也有“Sea Horse”,这方面与中国高度一致。
中西方对于海马的命名是一致的,因为其外表特征明显,其“龙”首如马,故而得名。另外,它的身子如虾、蝎,身首始终保持直角姿势,在海中直立游泳。长而弯曲的尾巴,可卷附在海藻上。每年春天雌海马在雄海马的育儿囊中产卵,经过50~60天,幼鱼会从育儿囊里出来。中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还不知道是否与此特殊生育习惯的时间有关。
海马在西方常常被描绘为马首和卷屈蛇尾的合成体,经常给海马添上两足。尽管天然海马五颜六色并且会随着周围环境快速变色,但他们通常被西方人描绘为绿色,并在许多时候与“Leokampoi” (fish-tailed lions) 以及“Taurokampoi”(fish-tailed bulls)联系在一起。在西人古典文学或神话作品中海马是个广泛出现的具有神话色彩的动物,比如海神波塞东以及他的家族就总是与海马为伴,而出现于绘画上的海马通常看起来与马匹一般大小,完全想不到他们竟然是小小的海马。海马逐渐演化为“海神”的一个象征,中国的“龙王”实际上就突出了水性或海性,中华龙就是“水龙王”或“海龙王”,也可以说是“海神”,“海龙”是也。在希腊文中海马也有“马状海怪”的意思。
有人总结中国最初出现的“龙”与地域的关系为:辽河流域是“猪龙”,河南濮阳是“鳄龙”,内蒙清水河是“鱼龙”,湖北黄梅是“牛龙”,山西襄汾是“蛇龙”等。其中的“猪龙”与“鱼龙”以及“蛇龙”实际上同为海龙科动物,包括海马,他们集体出现于北方可能还出名了另外一个问题。
红山文化中的“猪龙“实际来自口型,海马恰好因为长了一条圆棍一样的长嘴巴,假如忽略他们之间的比例大小,与猪在嘴巴处为一样既突出又圆长。事实上整个海龙科都有这个口型特征。但海龙科动物在身体上却有明显的差异,即便是海马个体或品种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比如有的海马有背鳍有的就没有,有的肚子大有的肚子小。另外颜色就更不同。海龙也是有的明显长鳍,有的不明显,所以这会给比对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查甲骨文的几种象形写法,说明最初的“龙”字确实是无脚的龙,并且接近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或者换句话说,甲骨文中的龙接近海马,有与身体呈直角的头,以及弯勾状卷屈的身体。中国每个玉龙的眼睛都又圆又大,海龙科动物正是如此。至于龙头上的“龙茸”,一些品种的海马头上确实长有很长的飘散的发丝,草海龙与叶海龙更是如此。最初玉龙的马首还并不明显,但越到后来中华龙的马首越明显,海马的最大特征正是一个“马首”。最终要的是,“海马”的名字怎么叫都与“龙”有关,整个海龙科更是“龙”种,并且中西同此,我觉得这些信息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
四.海马何以成“龙”图腾的猜测
史前“海马”与“龙”之间的转换,或者说开始有“龙”的崇拜,可能与马的驯化有关,这是为什么“海马”类龙出现在北方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海马为什么成为龙图腾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龙科的玉龙造型器多出现于渤海湾,尤其是内蒙、辽宁一带的红山文化,在基本同期的山东大汶口以及其南的沿海良渚等玉器发达的文化中似乎不多见该种物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该物种起源于对草原上“马”的崇拜。马与人类的接触应该非常早,当时由于驯化技术还不成熟,可能只有极少数的马成为人类的朋友,所以驯化马该是当时的一个难得的高科技产品,马被高度神话。中国普遍有马的应用在战国前后,西周马还属于稀有动物,在夏商之先马肯定被极度神话, 红山文化正处在那个关键时间。由草原上的奔马引申到海水中优雅的海马与海龙,由海龙科的玉饰到龙崇拜,这可能是“中华龙”发展的一个过程。当然,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完全与马无关,人们就是喜欢海龙科动物,所以把它的奇特形象雕刻为玉器同时也把“龙”首放置在自己的船首做保佑。
尽管全世界都有龙的崇拜,但中国尤其显得特殊一些。欧洲人对于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呼:“Hippophagi”,有人说这个字的意思是“食马者”,但我想它会不会是“Hippocampi”(拉丁文“海马”)崇拜者的某种演变或误传,或许是说中国人食“海马”,而非食陆地的“马”,因为词根似乎也可以这样解释。或许由于中国的海龙科动物崇拜的兴盛,误传了。
中国最早的龙目前从考古实物看应该是河南安阳出土的蚌塑龙,大约有6000年左右甚至更早的时间,那个造型非常明确为一短粗有脚的龙,并且很近今天的龙。当时的安阳应该属于亚热带或热带地区,因为大象、犀牛类动物在当时河南地区很常见,基本上相当于今天云南地区及其以北长江以南的气温,所以相当于今天的“南方”,这种龙不管是西来文化也好,本地自发也罢,蜥蜴或鳄类都是可以方便参照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中华古龙发源地在环渤海地区,以红山文化为主,那里的龙不仅发现的多,而且皆为有一定实用作用的玉jue或类玉镯,其龙无脚,弯曲,偶有马脸,眼睛圆大,脑袋与身体成直角,个别有背鳍出现——这些整体特征都出现于海龙科动物中,但并非每个海龙科动物如此,海龙科品种极多,几乎每一种都有差别,只能拿最突出的例证去对比。
我认为中华龙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不只有一个起源。总体看,龙确实为一种混合物,但并非完全为幻想动物,而是有所依据原型。假如仔细观察会发现实际上中国的龙有一定差别,有些龙有腿、有些龙没腿没爪,有的细长、有的粗短。短粗类基本规律总有腿脚,这类中华龙可能起源仿蜥蜴或鳄类两栖动物;细长类多无脚,可能仿照了与包括海马在内的海龙科。在南方热带地区,人类多依据蜥蜴或鳄类,在北方多依据了海龙科动物。这些判断主要来自考古实物以及海龙科动物的外型。
中国人目前接受海马为龙的起源的主要障碍应该在文明独立说上面,因为假如不承认中西方的深入交流,这个现象就无法解开。独立说何止阻碍了龙的起源揭密。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 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 囚] 龙,无角的叫螭[ch ī吃] 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 è甚] 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 è劣] 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考察龙,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么是其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从龙一出现的初期,一直延续下去,恒定不变,而且是构成龙的主体部分,缺了它,龙就不成其为龙,这才是龙的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在龙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躯体,那龙便不再存在了。龙变来变去,头有时像鳄鱼,有时又像马;它的脚有时像蜥蜴足,有时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长的身子从未变过。远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强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愿望。蛇对人又有很大的威胁,尤其是毒蛇,能致人于死命,使人畏惧。《山海经》中各式各样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龙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现代话语,便是那时的蛇崇拜,很有群众基础,以它作为龙的主体,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标志,即使被兼并者也愿意接受。中国龙的正式形成,大概开始于夏禹时期,禹巩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后,以蛇结合其他部族图腾而创造龙的社会条件已成熟。龙是适应国家的出现而被造就的。因为蛇崇拜的覆盖面大,以蛇作龙的主体,能得到炎黄后裔南北各民族的认同。龙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树立了它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权威地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0 12:0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