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商战是商业变革的“绝唱”,“中原商战”,已然成为中国商业流通领域变革、乃至整个改革开放中的经典一幕。
发展过程
直到今天,一些经历过的人只要一站在郑州市二七广场上,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许多年前名震全国的“中原商战”。
“那是一个产生商业英雄和新思维、新模式的时代。‘中原商战’作为中国现代商业发展的奠基石,打破了传统的
计划经济体制和垄断,对旧的商业经营理念产生了冲击。它让人们认识到,创造生活一定会带来美好前途。”这场商战的见证者,
郑州市商务局副局长阎铁成说。
冲击波
郑州二七广场,一方承载着革命历史与商业传统的方寸之地,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一直是华联、人民、德化等四家大型国有商场的天下,彼此各守“一亩三分地”,相安无事。
但一切都在1989年5月6日这一天改变了。是日,营业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亚细亚商场在经过几十万元广告(相当于当时郑州其他商场全年广告费之和)的“狂轰滥炸”后,闪亮登场。开业当天,郑州市万人空巷,顾客如潮而至。商场保卫人员为避免发生意外,只能分批往里放人。下午6点,营业大厅被迫提前关闭时,90%以上货物竟已售出。
“每个顾客都像疯了一样。”郑州市民胡军凯回忆起当年情形,依然满脸激动,“在亚细亚开业之前,郑州乃至全国的商场都是一潭死水。我无法相信逛商场还可以是这个样子。”
那段时间,作为我国最早的股份制商业企业,亚细亚商场以灵活的机制、“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和出奇制胜的公关营销术,在中国商业企业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第一”: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升国旗;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这句广告词至今还有很多人能顺口说出……而有关数据显示,亚细亚商场开业仅7个月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1990年达1.86亿元,实现利税1315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百货商场行列。到1995年,其销售额一直呈增长趋势,当年达4.71亿元。
亚细亚成了河南最富魅力的地方。几年间,来自全国近200个城市的党政领导、商界人士纷纷赶来取经,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也莅临视察,给予极高评价,正如当时一家国内报纸所说的那样:恐怕没有一家大的新闻单位不在评说“亚细亚”,也没有一家够档次的国内商场不在琢磨“亚细亚现象”。
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6集电视专题片《商战》,“亚细亚现象”举国关注。
没有束缚的“孤儿”
1993年底,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慕名来到郑州,求解“中原商战”之谜:“一个商品经济相对落后,40多年来以生产粮食为主的省份,怎么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他把目光盯在了王遂舟等人身上。
王遂舟是军人出身。1988年的一天,时任商城大厦(筹建中)副总经理的王找到亚细亚股东单位的一位负责人,毛遂自荐要当亚细亚商场的总经理。任命书很快下来,王拿到了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用人权和财权。
当时亚细亚面临的境况是:市场萧条,消费空前低落;商场造价4255万,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偿还压力很大;其他大型商场的竞争。但王却认为亚细亚的劣势恰恰是它的优势:没有国有“管家”,产权关系简洁单纯,这个“孤儿”可以放手搞经营;13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24岁,没有旧体制下的陈规陋习,敢于创新,亚细亚能够在经营管理上树立一系列符合商品经济特点的新观念、新模式。
“那时候,我们树立了三条基本思想:为河南人争气,为年轻人争气,为集体企业争气;经营上贯彻了市场观念、‘顾客至上’观念、大服务观念、竞争观念和公关广告观念,构造优美的购物环境,卖什么不吆喝什么;用人上讲求‘重人品、轻关系’,‘重才能、轻资历’,‘重专业、轻平庸’,‘无情的管理、有情的领导’,这些,都和其他国有商业企业的大锅饭体制、僵化的经营方式不同。”
明争暗斗六“巨头”
要发展,必然要产生竞争。1989年9月1日,新建成的商城大厦试营业第一天,已开张4个月的亚细亚就有针对性地发动了进攻:商城大厦低调地开门纳客,不料想对面的亚细亚又是时装表演,又是奏乐放炮,拥进去的人摩肩接踵,风头盖过了商城。到了第二年9月1日,同样是华联商厦开业,斜对面的亚细亚挂出了两块条幅,“热烈祝贺华联商厦隆重开业”,“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展宏图”,而且,由王遂舟亲自带队,亚细亚人将一块致贺匾额送到了华联商厦大厅,人们说,亚细亚此举体现出“宽胸怀、高姿态”。
亚细亚的公关行为引得世人议论纷纷。其间,几大商场互派人员到对方暗抄商品底价、互挖人才、竞拼有奖促销,一时之间闹得烽火连天。恶战升至高潮,1990年前后,郑州商界的“五巨头”华联商厦、郑州百货大楼、商业大厦、商城大厦、紫荆山百货大楼联名成立“郑州市大型国营商业零售业总经理联谊会”,并在相关函件中不点名指责亚细亚“违反商业道德,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商业信誉,在经营中搞不正之风,造成不良影响”。它们警告各成员单位和各供货单位不要与“这样的单位发生业务来往”,并决定五大商场定期举行价格协调会。
另外,据有关人士介绍,北京、上海等地亚细亚下属商场都曾遭遇本土员工罢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人皇城根意识或优越感较强,“看不起河南人,不愿给河南人打工”,文化融合、理念沟通较难。
不过,决心做中国“八佰伴”的亚细亚,其目光早已延伸到河南省以外,扩张的步伐越来越快。在竞争的价值取向上,则由盲动变为理性,由混乱变为规范——正如王遂舟所说的,引入“商业文化”,开展公关活动,不再注重低层次的价格战。
事实证明,这样做让亚细亚迅速拉开了与其他商场的距离。而商战渐酣,人们对“中原商战”的评价也趋于全面、深入:
“‘中原商战’的实质是两种体制之战。”——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语。
“国营主渠道的五个大商场,是五个戴着脚镣跳舞的巨人。他们只是在有限空间里的歌者舞者,达到目前水平,已经是超常发挥了。”——卢跃刚《春天里的神话》。
“‘中原商战’是河南人的今天与河南人的昨天打,是河南人的明天与河南人的今天打。”——原亚细亚公关顾问王力语。
“发展商品经济要有商品意识,还要有文化意识,两者同样重要。”——原国家商业部部长胡平语。
新贵崛起
“中原商战”的黄金期持续了不到10年的时间。1997年3月,王遂舟抱病出走,8月,300多家供货厂家代表围堵亚细亚商场大门,要求清偿货款。这家曾独领商战风骚的商场,终于爆发全面危机,迅速走向没落。早已被“中原商战”拖得精疲力竭的郑州五大商场,彼此之间的联盟、竞争也渐趋淡化,郑州商业竞争的重心开始由二七广场外移。
“我当年毕业选择去亚细亚,主要是冲着它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抱负的空间,能够唯才是用。”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干部孔培荣,当年曾在北京仟村百货工作过,她对那个“激情年代”依然怀念,“尽管后来亚细亚的严酷现实击碎了我们的梦想,但我们依然无怨无悔”。
按照业内共识,辉煌一时的亚细亚最终走向衰落,是盲目扩张惹的祸。亚细亚集团成立后不久,便提出打造“中国零售连锁帝国”的宏伟目标,先后在省内的南阳、安阳、濮阳、漯河、开封、许昌等城市开设了6家亚细亚商厦,在天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大中城市开设了9家仟村百货。
然而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战线拉得长,经营管理和人才输出就跟不上,几乎所有的连锁分店开业之初便陷入了亏损的困境,省内几个店每月亏损超过百万元,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每月亏损上千万元。至2001年9月亚细亚宣告破产时,对外债务总额达15.8亿元,
资产负债率高达713%。在短短的几年内,亚细亚以4000万元的自有资本进行了一场投资将近20亿元的疯狂扩张,如此沉重的债务包袱放在谁身上也承受不起。
也有业内专家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百货行业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潮,亚细亚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崛起并不特别出人意料,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的百货商场已呈现饱和状态,而层出不穷的专卖店、连锁店等新业态又对其造成日益猛烈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亚细亚等商场没有及时对自身经营业态进行调整。
阎铁成将其中原因归纳得更为具体:一是当时的
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国内零售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利润越来越薄;二是当时市内各大商场都忙于扩张盖楼,而没有像外地许多商业企业那样争相改制上市,错过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不说,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三是政府关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致使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经常面临无路可走的尴尬。
这,也许是“中原商战”的时代悲剧。而就个人而言,大权独揽、头脑膨胀、任人唯亲、疏于管理、失去监督,没有及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王遂舟在事业高峰期“所犯下的致命错误”。相较于其他商场四平八稳的国有管理体制而言,王遂舟和亚细亚,从一开始就滑入了“高风险”的漩涡。
从1998年开始,郑州开始进入一个相对平庸的商业竞争时期,“二七商圈”鲜有震动全国的事件发生。而随着亚细亚商标的拍卖、楼层的出租,随着商城大厦、商业大厦等商场的改制,以及金博大、丹尼斯等商业新贵的兴起,“中原商战”渐渐融化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今天,它已经成为
中国MBA课堂上的典型案例。
遗产
采访“中原商战”,其实是在打捞国人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商品日渐丰富,国人消费意识的觉醒,他们由衷地热捧亚细亚,是它引发了“中原商战”。在这场商战中,中国的消费者第一次感受到人性化服务和文化创新,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是“上帝”。
“中原商战”为中国的商业流通乃至各个竞争领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时至今日,郑州商界(商场、酒店、餐饮、物流乃至金融等领域)在硬件设施建设、服务水平、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都不逊于沿海发达城市,有的甚至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这都与“中原商战”及其绵延不息的精神传承有关。
上世纪90年代郑州市二七广场一景。这里是“中原商战”的主战场。右图右侧为亚细亚商场,左图左侧为华联商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