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统一建立并更新完善。国家地名信息库收录、整合了中国地名、外国地名、海底、极地等各国管辖范围外区域地名、月球等天体地名等资源。
发展历程
2014年至2018年,国家启动实施并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国共计采集地名1320多万条,修测标绘地名图2.4万多幅,新设更新地名标志68万多块,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7.9万多条,普遍建立了各级区划地名数据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地名普查档案,编纂出版了一系列标准地名图、录、典、志等工具书和地名文化图书。
2019年5月7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总结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中新社报道称,这次会议上,“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启动开通。“这是中国首次公布全国地名信息,首次公布全国省、市、县三级界线界桩信息,首次公布全国地名专用字、专读音信息,首次公布全国地名原读音信息。”
2020年10月10日,民政部发布公告,为推广标准地名使用,民政部组织对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进行了数据更新和功能优化,形成了2020版,数据截止时点为2018年12月31日。
2021年11月22日,民政部门户网站发布《民政部关于启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1版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称,数据更新和功能优化之后的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1版启用。
2022年12月23日,民政部对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进行了数据更新和优化改版,形成了2022版,即日起正式发布。
新版功能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0版新增了年版数据查询、同名同音地名统计等多项功能,实现了地名、界线、区划信息“一张图”融合,手机、电脑“跨终端”查询。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1版更新了全国地名、行政区划和界线界桩数据,包括:11大类地名61.68万条,地名标志8879个,界线30条(共1949千米)。数据截止时点为2020年12月31日。此外,还优化升级了系统使用性能和数据共享模式。
相较2021版,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2版增补了原中国地名委员会审定发布的外国地名标准译名8.74万条,中国命名的国际海底地名89条、南极地名362条,民政部发布的月球地名标准译名873条;对2021年以来全国有变更的行政区划、界线界桩和收录的全量地名信息进行了审核更新。具体包括:更新行政区划调整信息2130个、行政区域界线103条、界桩242颗,新增地名20.45万条,注销地名19.4万条。
主要特点
一是系统全面,表现在数据规模大、覆盖范围广、信息内容丰富三个方面。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依托普查采集的1320多万条地名等成果,从中筛选公布约1200万条地名、74万条地名标志、5500条界线、2.8万颗界桩、89万条地名原读音数据,总数据规模约20个T。覆盖范围涉及普查标准时点全国2854个县级行政区,包括陆地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非行政区域、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等11大类49个中类地名类别,既有现今地名,还有历史地名。
在信息内容方面,既有“音”“形”“意”“位”“类”等属性信息,特别是来历、含义、历史沿革等文化属性信息,也有照片、语音等多媒体信息,还有行政区划、界线界桩、地名专用字和专读音等专题信息。
二是开拓创新,做到了理念新、形式新、内容新。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建设贯彻“互联网+”理念,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创新要素、创新体系和创新理念与地名的对接应用,实现地名政务管理与地名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在形式上,充分运用电子地图、遥感影像等技术手段,拓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方式,实现地名信息与地图影像相结合、地名查询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地名政策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内容上,在国家层面做到了四个“首次”。
三是开放互动,体现在开放信息、渠道畅通、强化共享、动态更新等方面。
所有地名信息做到应公开尽公开,提供给社会使用;注重互动交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建设;以专题数据为重点,提供资源下载,推动地名信息社会共享,鼓励社会各界开发更多服务公众的地名信息化产品;后期将按照分类分级、多渠道结合的方式,做到动态更新、实时维护,确保地名信息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收录成果
2024年10月,从民政部了解到,近年来,国家地名信息库建设持续健全完善,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维护地名信息的工作机制,国家地名信息库从“年版制”转变为“日更新”。国家地名信息库已收录国内、国外、极地、海底、月球地名1400余万条,成为类型齐全、要素完备、标准规范的权威地名信息发布平台,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智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共享区划地名信息,有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