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2007年12月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书目类工具书。
成书过程
编写背景
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延绵两千多年,浩瀚的中医古籍记载了历代医家理、法、方、药研究成果和丰富、系统的临床经验,记录了中医药学从总体到各个分支学科的历史渊源。中医古籍资源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
北京图书馆联合目录组向全国各藏书单位征集馆藏中医书目,并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联合组织编撰了《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7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组织发起再次进行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查。经过深入的核实与整理,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200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要,决定组织第3次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查和相应书目的编辑出版。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基础上扩大了调查范围,整合各种社会信息资源,编写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出版工作
2007年12月,《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
内容说明
收录范围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共收录中国150个图书馆(博物馆)馆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3455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重点收录1911年以前出版的中文中医药古籍和民族医药古籍,1912年至1949年间的中文中医药图书因存世已少,亦予收录。为便读者参考,1949年以后影印、缩微复制的中医药古籍,亦予反映,但不列收藏馆。1949年以前出版的综合汇编类丛书,内容包括中医药著作者可收录,其子目只录中医药著作,其他从略。非中国人所著中医药著作,只收中文原著或中文译本。中法医、中兽医著作不予收录。
内容结构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由四部分组成:①凡例、收藏馆代号表、类表;②书目正文;③附录;④书名索引、作者索引。书目正文内容包括:类号、序号、书名(包括卷数、异名、附录、丛书子目)、成书年、作者(包括朝代、姓名、字号、著作方式)、版本(包括出版时间、地点、出版者版本类别)、收藏馆代号。
编排体例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正文按分类编年方法排序,图书的分类以学科内容为主要依据。按此原则,各科丛书、方书、医案均按科归类,如儿科丛书入儿科,妇科方书入妇科,外科医案入外科。成书年是该书的主要排序依据,除个别著作标“战国“等外,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标成书年。查不出准确成书年的著作,给参考年号,加方括弧表示,例如明朝著作,查不出具体年份,以明朝最后一年为参考年号。
书籍目录
参考资料:
编写特点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在资源调研与数据收集方面,灵活掌握,区别对待,采取多渠道、多方法的工作模式。除直接向藏书单位收集中医古籍目录外,还广泛收集已出版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网上资源充实书目数据。
对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收录内容(收录范围),除以中医古籍为重点,保留了民国间出版的中医书籍外,还拓展了古籍收录渠道,提供给世人更多的现存古籍信息,如收录了海外回归的中国国内已经失传的中医古籍复制本,扩大了对综合汇编类丛书所收中医古籍的调研和收录。
继续延用“分类编年”编写体例。由于1961年版的《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91年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分类编年体例,经过半个世纪的应用检验,已为广大读者熟悉和欢迎,因此《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仍旧延袭使用。这样,既符合传统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原则,能够明晰表达各科文献发展的历史轨迹,又能够发挥文献信息族性检索的优势。
力求书目数据准确无误。由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古籍数量巨大,加之时间、人力有限,编写人员在整个编撰过程中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优先把名医名著等重要古医籍的核实工作做好。比如,对于书目数据的核实归纳,着重核实古籍品种和古籍版本。同时,由于各馆掌握的素材不同、取项位置不同、著录的繁简度不同等因素,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著录结果。编写人员在准确核实数据、确认是同一种书的前提下力求把书名、著者和版本作统一处理、统一修改或进行补充。
调整并完善中医古籍分类。《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分类,严格按照类表执行,对于一些内容涉及两类交叉的问题,则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以保证古籍分类的一致性。如就体裁与内容的关系而言,坚持以学科内容为主、体裁为辅的原则,如儿科丛书入儿科,内科医论入内科。就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言,当某类文献局部的完整性、系统性与全书分类的一致性、合理性产生矛盾时,古籍归类则以整体合理性为主。就专指与泛指的关系而言,能归入专指类目的书不入泛指类目。
吸收利用版本考订新成果。《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编撰,注意吸收利用版本考订方面的新成果,对某些古籍的成书刊刻年代、误载、书名错误等作了相应的校正。如《本草汇言》一书,原《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该书有9种刻本,其中明刻本4种。而经过编写人员的考证,否定了4种明刻本的存在。
提高检索功能,加强分析参见系统。《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除丛书子目进行子目分析外,书中重要附录、版本附录全部进行分析参见,且对参见项目进行双向检查,补充完善,形成全书贯通的文献分析参见系统。该书目的查重工作贯穿了编撰工作的全过程,一是对书籍的查重;二是对版本的查重,编写组在上述两个方面均进行了反复的核查。当然,在规范著录语言和著录格式方面所做的工作自不待言。
通过采用传统目录学和现代文献检索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既发挥了两者的优势,又保持了古籍编目的学术特色,提高了书目的检索功能。同时,补充完善了中医古籍分类体系,在《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和《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拟定的“中医古籍分类表”的基础上,根据古籍现状和图书分类理论,对中医古籍分类系统进行了调整、修改和补充。在书目的编撰过程中,邀请中医文献专家担任学科主编,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中吸纳文献研究成果,如版本考证成果、著者考证成果、成书年考证成果等,力求体现新的研究进展。此外,本着尊重历史,反映多元文化的原则,收录了祝由科和养生类的有关“禁书”。在拓展古籍收录渠道,向读者提供更多现存古籍信息方面,《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做了一次富有成效的尝试。
社会评价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出版不但对中医学、中医文献的研究起到“考竟源流,辨彰学术”的作用,对于古籍保护和古籍版本鉴别也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参考工具书。特别是《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详细罗列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以体现中医学术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对于版本的准确鉴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研究员孙建春评)
编写人员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