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
中共浙南特委领导的地方武装部队
中共浙南特委领导的地方武装部队,成立于1948年11月5日。龙跃任司令员兼政委(后由胡景城、邱清华任副政委),郑丹甫任副司令员,胡景城任政中国治部主任,张金发任参谋处主任(后由程美兴人民解放年任参谋长)。纵队所辖各部队的作战、教育、训练及其他各项建设以及人员、武器、物资的调配等,均由纵队司令员政委统一指挥和管理。但为了各县党政军工作能密切配合,对带有各县地方性质的部队,除接受纵队司令员与政委的指挥和管理外,同样接受各县委的指导。浙南地区游击武装终于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主力武装,它是解放浙南地区的中坚力量。
部队简介
1935年3月,粟裕、刘英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她的前身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浙江,转战于浙江省的西南部地区,其中心区先是在浙西南,后移至闽浙边沿与浙南地区。在极其艰苦和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坚持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
抗战爆发后,我党和国民党浙江省军政当局达成和谈协议后,红军挺进师改称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1938年3月由粟裕率领开赴抗日前线皖南编入新四军,其他一些同志和两个班的武装,跟随刘英同志留在浙江坚持敌后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浙南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南方十四个游击根据地之一,在这里活跃着一支由红军挺进师和当地的革命力量,播下的种子而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这支武装队伍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前仆后继,顽强战斗,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腹地,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一次又一次残酷的军事“清剿”,不断消灭了敌人,壮大了自己,从开始的几十个人到几百人的瓯江南北各县武装,至解放大军渡江与和平解放温州时,浙南游击纵队包括各县武装,在很短的时间内猛增到近万人。活动范围遍及泰顺、平阳、瑞安、青景丽、永嘉、青田、乐清、玉环和福建省的福鼎等县的广大农村以及仙居、黄岩、温岭、临海等县的边沿地区,游击区人口达300万人。经过英勇顽强的斗争,并在第二、第三野战军部队突破长江天险后,迅即入浙作战节节胜利的形势下,终于赢得了解放浙南全境的胜利,在人民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章。
综观浙南游击纵队成长和战斗的历程,大体上有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战备转变阶段(1946年7月至1947年4月)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刚刚投降,国民党军就对浙南游击根据地发动进攻。中共浙南特委根据党中央的方针和华中分局的指示,以及浙南的斗争环境,执行了隐蔽精干的政策,进行和平与战争的两手准备。
1946年9月,华中分局指出,大规模内战已经爆发,浙南应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其主要任务是:1、发动武装斗争,扩大武装部队和活动地区,建立根据地;2、放手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压榨、征兵、征粮、苛捐杂税、公差劳役,动员和组织各阶层人民开展反对蒋介石 卖国、内战,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并在发展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中发展党;3、做好争取青年知识分子和积极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4、向西向南发展与福建党会合,向北发展与浙东党取得联系。
浙南特委根据华中分局的指示,并于同年10月20日作出了关于加强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的八大任务的决定,这是实行战略转变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党内和武装部队中,广泛地进行形势教育和思想动员,使指战员明确认识全面内战已经爆发,不能有任何和平幻想,必须下决心打到底,树立必胜信心。决定大量吸收和培养干部,从这一年的冬季开始,从宁、沪、杭、温等城市吸收了大批进步学生来浙南根据地参加游击战争,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共吸收知识青年数百人。与此同时,在军事上开始主动出击,重点打击反动社会基础,消灭小股薄弱之敌,挫败敌人对我根据地的进攻。在这10个月内,各县武工队在反“清剿”斗争中,共消灭敌人200余名,缴获轻机枪3挺,长短枪200余支。
在这个阶段,逐步完成从隐蔽精干向武装斗争的转变工作,武装部队从原来的300多人发展到500多人,连同地方工作人员共达800多人,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第二、广泛出击阶段(1947年5月至1948年1 1月)
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局越来越有利于人民。5月17日,特委提出扩大革命武装力量等五项任务,把武装斗争和发动群众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0月,特委召开第八次扩大会议,明确提出:“组织与动员一切力量,发动武装斗争,建立民主根据地,配合前线作战,以争取全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并决定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
浙南武装部队,坚决贯彻特委第八次扩大会议精神,除继续在根据地与来犯之敌周旋并伺机歼敌外,常派较强的部队去外线作战,掩护地方干部开辟新区工作。各部队与地方干部、广大群众密切结合,广泛出击,频频取胜。在这个阶段中,据不完全统计,从1947年10月到1948年11月,歼灭浙江保安团3个营部、5个连、5个排和各县地方反动武装保安队、自卫队3个中队、18个分队以及其它零星之敌共1200多人,获重机枪一挺,轻机枪30挺,长短枪1090多支,电台3部。浙南党和武装部队开展游击战争以来,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艰苦斗争、英勇作战,使浙南的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敌人的“清剿”被彻底粉碎了,从此再也无力发动较大的进攻,我游击部队从战略上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游击根据地有了很大的扩展,大部分农村已为我所控制。
第三、全面进攻阶段(1948年12月至1949年6月)
1948年冬,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胜利展开,国民党反动派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我党领导的浙南武装,数量迅速扩大,战斗力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主力部队、县区武装和广大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游击战争也由袭击战、伏击战逐步向运动战发展,由进攻敌人的中小据点发展到攻克敌占的县城,最后夺得了解放浙南全境的光辉胜利。
1948年,经闽浙赣省委批准,正式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龙跃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3个支队,一个独立大队、一个警卫大队。各县建立县委警卫队。为加速游击战争的胜利进程,有力配合大军渡江南下作战,浙南游击队在瓯江南北两条战线发起强大攻势,打出了一个更新的局面。在瓯江以南战线,以第一支队为主力,各部队全线出击,连战连捷,在泰顺取得“攻城打援”的重大胜利,1949年2月17日深夜,第一支队和浙南第二、第三县队等部攻打泰顺县城,一度占领城区。22日,又全歼援敌浙江省保安第二旅二团三营等部。这次南山岭头伏击战中,我直接参战的仅260余人,敌人却有300余人,其装备也比我们精良。但我军却以弱胜强,打败敌军,计俘敌第三营营长邵春江以下100余人,毙敌45人,缴获六O炮二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12挺,步枪116支,木壳枪4支,手枪3支,信号枪一支,六O炮弹9发,我军牺牲一人。在南山岭头战斗中,逃脱的残敌100余人,于同日晚在泰顺县筱村乡吴山村一带被泰顺民兵包围,全部投降。参战民兵和群众有3000余人。泰东北区民兵缴获无线电台一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9挺,步枪74支,木壳枪8支。六0炮2门;泰北区民兵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3支,木壳枪1支。这次攻城打援战斗历时6天,是浙南游击纵队建立以来首次攻占县城并歼敌一个整营的大胜仗。纵队司令部曾高度评价这次战斗,中共华东局和闽浙赣省委也来电嘉奖。这次战斗的重大胜利,逼使瓯江以南的蒋军主力收缩到温州城区和瑞安、平阳、文成三个县城和少数据点之中;在瓯江以北战线,括苍支队(后改称第三支队)基本控制了括苍山和雁荡山脉,并于1949年4月7日渡海作战,攻占玉环县城。永嘉和乐清境内的蒋军已为数不多。
1949年三四月间,浙南地委(1948年11月,浙南特委改称地委)召开第10次扩大会议,确定了全面解放浙南的方针、政策和军事部署。地委和纵队部在研究解放浙南的作战计划时,决定首先解放温州,然后四面开花,解放浙南全境。
由于浙南游击纵队攻势猛烈,大军渡江南下又迫在眉睫,国民党温州(五区)专员、第二00师师长叶芳,为寻找出路,遂于3月下旬,通过同我党合作的民主人士,表示愿意弃暗投明举行起义。双方即派出代表接触,积极推进谈判,于5月4日达成协议。6日,纵队主力数千人,加上随军挺进的干部、民兵,向温州开进,7日晨,宣告温州和平解放。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象一声春雷,响彻浙南大地,广大群众欢欣鼓舞,各县残敌土崩瓦解。我纵队将士和广大民兵一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解放了浙南全境。
温州刚刚解放,交通警察第一总队等部1200余人,窜到永嘉县藤桥区(今属鹿城)被我围歼,全军覆没;与此同时,李延年兵团数万人溃逃到了浙南,沿途遭我各县武装和民兵阻击,歼其千余人,余部向福建方向逃去。全歼交警第一总队和拦击李延年兵团的胜利,粉碎了敌人想占领温州,控制海上通道的企图,保卫了胜利果实和刚刚建立的人民政权。
在全面进攻阶段,浙南游击纵队取得了辉煌战果:解放了温州(永嘉)、玉环、泰顺、文成、瑞安、乐清、平阳、景宁、青田、温岭、黄岩和福建省的福鼎、柘荣、寿宁等14座县城,敌军起义、投诚4200人,被歼7200余人。
在解放战争时期,浙南游击纵队经历大大小小的战斗190余次,歼敌1.5万人,缴获炮24门,轻重机枪458挺。我武装力量发展到近万人,其中纵队主力51 16人,县区武装4899人,还有民兵9万余人。解放后,浙南游击纵队奉命改编为浙江第五军分区和浙江警备第一旅。浙南纵队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949年5月29日,中共浙江省委给浙南地委的指示中指出“浙南党在龙跃同志的领导下,自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十余年坚持了南方敌后的艰苦斗争,保持了党在南方的革命旗帜,保护了党的组织与干部,保持与发展了强大的游击武装,组织武装了广大群众,有力配合北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大军渡江以后,机动出击并争取叶芳起义,先后解放温州等十余座县城,你们所获得的这些伟大成就,是全党最可宝贵的。华东局及省委对你们的工作非常满意,并代表全党向坚持浙南艰苦斗争的全体同志致以亲切的慰问。”这一指示,表达了华东局和浙江省委对浙南党组织和浙南游击纵队的高度评价。
解放温州
为配合解放大军挺进浙南,浙南地委于4月21日发出了《迎接解放军渡江南进宣言》,号召浙南党政军民一致动员起来,开展全面斗争,坚决消灭国民党军残部,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浙南。5月初,浙南地委、浙南游击纵队第一、二、三支队和警卫大队相继到达永嘉周岙集结,学习城市政策,进行攻城演习。
温州是浙南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温州驻军有国民党200师2个团约1400人,加上国民党温州区保安司令部独立团等军警机关及其他零星部队,城内共约2000人。200师师长叶芳原兼任温州专员,深受当时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陈仪的器重。陈仪被蒋介石逮捕后,叶芳失去靠山,而新任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周岳对叶芳不信任,免去了他的专员职务。为此,叶芳曾到上海找胡公冕商议出路问题。浙南地委得知叶芳的处境和动向后,认为在解放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争取叶芳起义是有可能的,于是派党员进一步了解叶芳情况。同时,温州城区党组织也开展了对叶芳所属部队卓有成效的策反工作。当时叶芳在共产党的政策和北平傅作义将军等榜样的感召下,也想与浙南党组织建立联系,并派亲信向浙南党组织试探。经过安排,从3月下旬到4月下旬,浙南地委派人与叶芳亲信先后接触了3次,向他分析革命形势,阐明共产党对起义部队的政策,以打消叶芳的顾虑。同时浙南地委还答应了叶芳的一些要求。5月1日至4日,双方举行了两次谈判,就起义部队的处理办法、部队防区、阵地的交接、战犯名单、人事安排及浙南部队进城纪律、时间与路线等达成了具体协议。
为保证叶芳起义成功,浙南地委对温州外围也作了严密的军事部署:为防止国民党浙保四团由文成大峃沿飞云江东下配合平阳城内的国民党军作最后的挣扎,决定由郑海啸率领浙南第十区队一部和大队民兵,扼守飞云江中游的峃口至营前一段水陆要道,配合浙南第三县队和民兵,堵击浙保四团;为防止瑞(安)平(阳)国民党军支援温州,决定浙南第一县队和民兵攻下陶山,并迅速转向南区,截断瑞(安)平(阳)水陆交通线,监视平阳城内国民党军的行动;瑞安北区的民兵扼守金堡山和沙门山以东的永(嘉)瑞(安)边界,以便温州解放后浙南地委机关和纵队部由温溪进驻桐溪;为控制瓯江上游,决定第二支队1个大队到温溪一带严密警戒。5月6日,叶芳宣布起义,命令所属部队集中驻守,严守纪律,保护物资,维持秩序。同日,浙南游击纵队温州前线指挥部成立,郑丹甫任司令员兼政委,邱清华、余龙贵、刘正发、周王振任副司令员,曾绍文任副政委,郑梅欣任参谋长,郑伯永任政治部主任,同时还成立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郑丹甫任主任。当天晚上,浙南游击纵队一、二、三支队和独立大队向温州进发。7日,温州宣告和平解放。温州解放后,叶芳担任浙南游击纵队第二副司令员,原国民党保安独立团改编为第七支队,支队长朱哲光,政委郑梅欣,下辖3个大队:原叶芳所属部队被改编为第八支队。温州的解放,使浙南地方武装控制了浙南的出海通道,一方面为解放大军进军浙南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粉碎了国民党溃兵从温州撤逃的企图。
在温州解放的影响下,5月8日,国民党浙保六团800人在平阳水头街起义。浙保二旅旅部及浙保五团于5月11日派人到桐溪向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要求起义。浙南游击纵队要求他们放下武器,听候处理,但其又不甘心投降,于当晚从海上逃走,后又在台州起义。叶芳和浙保部分部队的起义,表明国民党在浙南的统治基本崩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6 16:54
目录
概述
部队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