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位于
东亚大陆,东临太平洋,西接青藏高原,北连蒙古高原,南襟亚热带山地,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之中,其主体部分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适宜于植物及农作物的生长。中国远古的先民在经历了相当长的游牧与游耕之后,进入了定居的农业社会。从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大约是在距今10000年至4000年前,中国各地新石器文化已相互应证。
在北方黄河流域,距今约8000年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与磁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了村落遗迹、农耕器具及大量粮食的碳化物遗存。在南方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也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稻的炭化颗粒,以及石制、木制、骨制的农耕生产工具和渔猎用具,大小各异的村落遗迹也遍布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由此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老的农业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中国农耕社会格局在近万年前已基本形成。定居式的、村落式的农耕生活方式,还形成基本规模的社会体系。这种以农耕为主的谋生方式。
对于中国上古先民体验岁时、产生岁时观念有直接的影响。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又发现了岁年周期与木星运动有着对应关系。木星在天穹上十二年运行一周,这一周中的星程分十二等分,称为星次,木星每年行走一个星次,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这种由一种劳动工具“岁”演变为收获与祭祀的名称,再延伸为年度周期的时间标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命名的特征。所以中国人至今仍把中国历(阴历)称之为“农历”。
岁时的文化内涵岁时最根本的文化特征是它的自然性。而这种自然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它来源于自然节律的认知,遵循了自然时序;二是岁时在先秦最基本的功能是理顺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岁时、节气的确立使人们顺应自然时序,以利于农事及生活。古代的生活方式往往和生产紧密相关的,生产促进了民众对岁时的感悟。所以说岁时是上古文化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上古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制经历了从传说件申话到体验,从奉若神明的天帝意志到自然规整的原初阶段,最终成为适应自然时序而存在的人类文化创造,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