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素质教育院。后因学校合并、学院定位调整等原因,几经更名。
简介
1999年,学校根据中央加强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整合社科部、体育部、辅修部成立了素质教育院。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园并入时,更名为社科学院。2007年3月,在进一步研究本院学科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更名为政治与法律学院。学院现下设2系2所,即法律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所。学校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媒体法规政策研究中心挂靠本院,政治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也在本院。有北汽福田、北京晨报、北京朝阳区阳光社区等六个校外实习
基地。
学院本科办学层面有法学、社会学2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办学层面有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下设
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外交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法律系有传媒政策与法规硕士专业1个;博士研究生教育层面有传媒政策与法规、政治传播2个专业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有教职工37人,专任教师32人,具有副高以上
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0人,硕士学位者8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例85%。
有硕士研究生96人,本科生133人。
经过近10余年的发展与壮大,学院确立了在致力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同时,大力为学校其他学科提供“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类的基础课”支持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入主流、强特色”的发展思路。
本科教育,在规范化、高质量进行专业基础建设的同时,学院不断探索专业特色建设。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经过2003年、2005年、2006、2009年的教学计划的修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法律系开设的《传媒法概论》,是国内首次开设的课程,此外还有传播法基本理论、广播影视法专题、媒体侵权、媒体的管理等研究内容丰富了法学核心课程的内容。社会学系传媒社会学的研究,也是学院社会学专业的特色课程。
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上,学院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和优质示范课程建设,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不断改革。学院成立有本科教学督导组,提升了学院的
教学质量监控水平。
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产生出最佳的教学效果。学院通过加强教师社会调查和学生课程内实践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措施的落实,将考察研究的结果和体会融入到教学之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得到了中国法律学会诊所委员会的支持和好评。学生们普遍参与的 “传媒法制现在时活动”、“社科论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团队在学校多次获奖。
以科研促教学,带动教学,也是政治与法律学院教师的一个重要理念。老师们争取到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改和学术研究项目多项。
在学科建设上,法学、社会学均取得可喜成绩,政治学一级学科是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的学科建设将得到一个大的提升。
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累累的硕果。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师德建设、学风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未来的“十二五”,学校确立了:“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重点,文、工、艺、管、经、法、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定位,政治与法律学院将牢记使命,以崭新的姿态,以理性与智慧,实干和创造,奋斗和拼搏的五彩画笔,描绘学院建设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
概况
政治与法律学院下设社科系、法律系、社会学系以及研究机构“媒体与法规政策研究中心”(学校“211”工程项目)。学院现有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三个本科专业;传媒政策与法规硕士专业,2006年该院又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招生。同时,学院还负责全校从本科到博士各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为全校提供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基础课教学。学院具有较为浓郁的人文社科研究、教学氛围,为学校向综合性、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提供着基础支撑作用。
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专任教师44人,具有副高以上
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9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在读博士 9人。魏永征教授是该院诚聘的博士生导师;冯宋彻教授2006年荣获北 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学院的学生工作富有特色,学生社团活跃,社会实践成果突出,曾荣获学校第四届“周恩来班”以及北京 市优秀班集体、“中央三台”优秀班集体、北京首都“先锋杯”团支部等先进集体称号。社会实践成果获北 京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奖,多名教师荣获“中央三台优秀班主任”称号,2006年王晓丽老师荣获首届北京市优秀辅导员(班主任)称号。
政治与法律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一个发展中的学院。按照学校发展定位,现有专业在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正在积极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办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