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报》(China Information News)是国家统计局主管的综合财经类报纸,1988年7月4日创刊。
报刊职能
中国信息报是
国家统计局主管的综合财经类报纸,它充分依托统计系统丰富的信息资源,努力站在实践、理论和政策的交汇点上,以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和世界的眼光辑文办报,按照“突出统计特色,洋溢财经气息,透出文化品味,办出专业水准”的要求,拓展新闻报道和信息服务的广度、宽度和深度,不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努力提供有思想的新闻。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中国信息报社被评为“2006最具竞争力的行业报”。
报社宗旨
立足统计信息资源,面向经济,服务社会。以传递经济信息为主,兼顾科学、文化及社会其他方面信息,为统计和经济、商务活动服务。
中国信息报依托
国家统计局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为各种经济决策提供咨询,以全力奉献最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特色,深得国内外管理者、投资者、贸易者的喜爱。中国信息报每周一至周五出版,对开八版,开设版面有:新闻资讯、统计周刊、
城市经济、投资经济、工业经济、集团经济、社会科技、农经县域、经世导刊、流通消费、国际经济、市场了望、中国家电、区域经济、焦点对话、IT前沿、汽车时代、业界经纬、政务瞭望、资源开发、创新视界、合作金融月刊等。用统计数据说话,为经济决策服务,这就是中国信息报的特色。
发展状况
中国信息报社成立于1987年。1988年7月4日正式创刊出版《中国统计信息报》,为周一刊对开四版。随着报社的发展,1993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中国信息报》,并改为周五刊对开八版,是
国家统计局主管的以经济报道为主的信息类大报。
依托全国统计系统丰富的信息宝库,凸显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脉络的数据信息,是《中国信息报》全力打造的品牌优势。报纸特辟《数据周刊》,定期精选精编全国统计系统的数据信息,努力挖掘统计信息的决策资讯价值,为经济界、企业界人士服务。
中观行业信息版块,是《中国信息报》为经济界读者量身定做的。报纸特辟有《汽车》、《IT前沿》、《中国电器报道》、《都市房产》等行业专版、专刊,全面跟踪报道热点行业的最新走势。
多年来,《中国信息报》在宣传统计、发布重大经济信息和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初步走出了一条特色办报之路。
国家统计局国统办字〔2007〕85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国信息报》坚持“用数据说话、为决策服务”的办报宗旨,追求“权威发布、信息导航、专家视角、纵深报道”的独家特色,在全国统计系统和社会各界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要窗口和全国统计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中国信息报》还不断丰富观点信息,精心培育言论栏目,注重提升报纸的理性色彩和资讯品位,并将视角拓展到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领域,力求扩展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诚信双周刊》、《改革之星双周刊》、《竞争力双周刊》、《大教育中国月刊》等版面就是这一探索的产物。
刊户须知
1.在本报刊登广告,须按《广告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办理。
2.交验合法、有效的证明。有关注册商标和专利广告,须出具
商标注册证和专利广告证明;药品、食品、医疗、化妆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广告,须分别出具省级或省级以上卫生、医药、农业部门的批准文件;招聘广告须经劳动或人事部门盖章认可;招生广告须有教育部门审批手续。
3.有关计量单位须按标准计量名称书写。4.广告文字须誊写清楚,照片须清晰美观。如因原稿字迹模糊潦草而发生错误,由刊户负责。广告刊出后如有与原稿不符的重要差错,本报负责对错误部分免费更正一次,原已刊出的广告仍按规定收费。
5.本报对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广告内容和设计图形有权删改或拒绝刊登。
6.广告稿件必须在见报前一周送到本报广告经营办公室,没有按期送达的,本报不保证原定
刊期,后果由刊户负责。
7.刊登加急广告或指定版面、指定刊期,视具体情况加收50%的广告费用。
报刊定位
在性质上,它是
国家统计局主管的行业报;在内容上,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统计,让社会更准确地理解统计,让统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功能上,它要求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宣传统计工作和发布重大经济信息,兼顾为统计系统服务和为社会服务;在风格上,用数据说话,洋溢财经气息,办出专业水准,透出文化品位;在
读者定位上,主体读者是对
统计信息有需求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业和个人。
发展历程
一、充分认识《中国信息报》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中国信息报》实质上是
党报在统计系统的延伸和深化。办好《中国信息报》,对在统计系统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统计行业的重要成果,利用统计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社会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信息报》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判断是非,把握形势,服从大局,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
二、立足统计,办出特色,扩大信息量,增强可读性。《中国信息报》作为
国家统计局主管的一张综合经济类报纸,从创刊之日起,坚持立足于统计信息资源和统计系统100万读者资源,从大量的系统数据中发现新闻,用统计思维报道新闻,按新闻的要求宣传统计。《中国信息报》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培养核心竞争力。自2004年以来,《中国信息报》定期组织季度、半年和年度的系列经济述评。这些经济述评越来越鲜明的特色是:跟踪经济领域各阶段发展热点、焦点、难点,依托统计系统的信息资源,凝聚记者的深入独到思考。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培育,经济述评已发展成《中国信息报》的知名产品,正在产生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经济界、研究界和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闻形式变革的需要,《中国信息报》注重报道的立体性、角度的多方位性,在加强报道深度的同时兼顾广度和信息覆盖面,使《中国信息报》的有效信息量得到了明显扩大。
为了增强可读性,《中国信息报》进行了多次改版。特别是对统计周刊进行了改造,力求使之更加贴近读者,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同时,对要闻和其他新闻资讯版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突出行业特色,争创专业水准。
三、把宣传统计和发布重大经济信息结合起来,突出权威性,追求资讯价值。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束后,
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主要数据,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中国信息报》在对新闻发布和回答记者提问内容进行准确、及时、全面报道的基础上,结合报纸特色组织本报记者连续刊发4篇文章对
经济普查的主要数据进行了系列解读。会内会外互动,两者紧密结合,统计视角鲜明,分析深入透彻,取得了很好的宣传和引导舆论的效果。
突出权威性是由《中国信息报》的定位所决定的。《中国信息报》的权威性要求其信息必须来自权威的渠道,观点来自权威的部门和人士,得出的结论必须是经过系统分析、深入探讨、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中国信息报》提倡站在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交汇点上采编新闻,作出报道。
四、深入研究,独立思考,不跟风,不炒作。这是《中国信息报》基于统计思维进行报道的一贯做法。2004年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很好,但也有不少矛盾和问题。如何看2005年的经济形势,存有很大争议。一季度过去后,国际上出现了中国经济马上就要坐过山车的预测。国内一些报刊媒体也出现了跟风和炒作的情况。《中国信息报》不跟风、不炒作,在上半年
经济数据公布以后,用了17篇文章,阐述了中国经济不仅不会坐过山车,而且已驶入了更宽阔的
新航道的总体判断。中国产业报协的领导称赞《中国信息报》为政府排了忧,引导了舆论。又如我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对经济走势看法出现多种不同的声音,在复杂背景下,从6月16日到6月20日,《中国信息报》迅速组织本报记者策划撰稿,在头版头条显要位置连续刊登了5篇“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形势”系列
评论员文章。这组系列评论回答了人们当前普遍关心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对正确判断当前
宏观经济形势,提振对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配合宣传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较好地发挥了引导舆论的作用。这5篇评论员文章全部被新华网转载,人民网、中国网以及大批财经证券类权威网站也广泛进行了转发。
五、把办报和锻炼队伍结合起来。为了推动对经济问题的深度报道,为了牢固树立以
内容为王的理念,为了有效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宝库,《中国信息报》大力倡导编辑记者成为复合型人才。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观察和思考,在观察和思考中写作,推动他们成为学习型的编辑记者、思考型的编辑记者、专家型的编辑记者。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派编辑记者到国外考察学习,邀请领导和权威专家来报社讲课,建立内部培训制度和重大经济问题研讨例会制度。
《中国信息报》以提高素质为手段,以事业发展为基础,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采编和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记者站从无到有,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其他重要城市都已组建记者站。在队伍素质上,一大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加盟中国信息报社,编辑记者队伍已发展成拥有2名正高职称、19名副高职称和34名中级职称的编辑记者队伍。《中国信息报》每年都有一批成果在各个级别的新闻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在2007年
中国产业报协会组织的首届
中国产经新闻个人成就奖评选中,《中国信息报》记者当选全国行业报“十佳记者”。各记者站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他们对《中国信息报》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年来,《中国信息报》的队伍建设不仅保证了报纸自身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还为政府统计系统机关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中国信息报》20年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不断奋进的路。这其中,饱含着广大读者的厚爱和作者的深情,饱含着领导者的智慧和远见,饱含着创业者的艰辛,饱含着全国统计工作者的全力配合,饱含着《中国信息报》人的追求、耕耘和奉献。
荣誉表彰
2024年,《中国信息报》入选中国知网“2024年度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