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学
光绪年间为留日学生罢课回国设立的学校
清末革命党人创办的学校。为收容因抗议日本政府文部省公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而归国的中国留日学生,留学生姚宏业、孙镜清等创办于上海。清两江总督端方在舆论压力下,每月拨银一千两,派四品京堂郑孝胥为监督,校务实由王抟沙(敬芳)主持。革命党人马君武陈伯平等任教员。共招收学生三百十八人。于光绪三十二年初(1906年2月)正式开学。后经费不济,在各方呼吁下,清政府于次年拨给公地百余亩兴建校舍,大清银行借助十万元,公学得以建成。该校数十年间,几经波折,终被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勒令逐年结束”。
中国公学是清末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学校。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公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对中国学生入学严加限制。东京8000余名中国留日学生罢课抗议,各省留学生纷纷退学返抵上海,达3000余人。为使回国学生不致失学,留学生中的姚宏业、孙镜中等多方奔走,劝募经费,于北四川路横滨桥租民房为校舍,筹办中国公学。清两江总督端方在舆论压力下,每月拨银1000两,并派郑孝胥为监督,但校务实际由王抟沙(敬芳)主持。革命党人马君武陈伯平等任教员。
1906年2月正式开学,共招学生318人,其中不少学生参加革命活动。不久,经费不济,嗣经各方呼吁,清政府于次年拨地百余亩(址在吴淞炮台公地)兴建校舍,大清银行借助10万元,浙、鄂、川、赣等省也给以补助,遂建成公学。民国成立,经费又无着落,孙中山黄兴加以扶持,公学得以延存。1915年,公学请得河南福中公司年拨经费2万元,又请得梁启超任董事长。1917年,公学停办;1919年又得以恢复,设商科及中学,由王家襄任校长,1921年任公学教务长,公学遂成为研究系之阵地。1922年经议升为大学。1932年一二八事变,校舍、设备尽毁于日军炮火,停办。1933年租赁临时校舍,重开公学,熊克武任校长。后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勒令逐年结束,办至原有学生全部毕业为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08:0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