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是在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关怀和支持下,于1958年创建的国家级蜂业科研单位。
历史沿革
创建初期
1957年,农业部和农垦部联合召开了全国首次养蜂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中国养蜂业的发展方针,提出了开展养蜂科研、教育的规划和措施。
1958年9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复同意在1958年准备新建大豆、油菜、草原、麻类、家禽、养蜂、农田灌溉等22个专业研究所和蔬菜研究室。10月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在《中国养蜂》杂志编辑室的基础上于成立。
1959年1月,根据国务院批文关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专业研究所均由所在省负责领导,有关全国性的业务和技术研究,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领导”的精神。养蜂所在成立初期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
1960年1月,朱德给中央写信,提出“发展养蜂这件事有大大提倡一下的必要”。当朱委员长了解到养蜂所当时的所址条件困难时,即指示解放军总后勤部将北京市香山卧佛寺旁废弃不用的广惠庵营房移交给养蜂所,并于1960年2月为养蜂所写下了“蜜蜂是一宝,加强科学研究和普及养蜂,可以大大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获得多种收益”的题词。养蜂所建所初期的机构设置:所部只设有办公室,科研工作以研究组的形式开展科研工作,研究组设有蜜蜂饲养技术组、品种组、蜜蜂病虫害防治组、蜜源及蜜蜂授粉组以及试验蜂场和《中国养蜂》杂志编辑部。
1962年3月,养蜂所成立学术委员会。6月,养蜂所建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从北京市收回,有职工28人。
从1963年开始,每年新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均在15人左右,同时还从有关部门调入科研骨干,至1965年在所人员达百余人;逐步在原研究组的基础上成立研究室,设有蜜蜂品种研究室、蜜蜂保护研究室、蜜源授粉研究室。
文革时期
1968年底到1969年初,养蜂所与畜牧所编为一个连队,办公地点迁到马连洼畜牧所。
1970年,根据纪登奎副总理《关于农科院、林科院体制改革》指示,养蜂所下放江西。
1970年底,养蜂所下放江西新建县,人员被分散,科研仪器、图书资料散失,养蜂所实际上被迫撤消。还有部分人员留在北京或调回家乡工作。
1972年初,在周总理和农业部的关怀下,江西省将下放江西新建县的养蜂所收回省农业局领导,成立江西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地址暂设南昌县梁家渡。
1975年秋,养蜂所从梁家渡迁到南昌县莲塘江西省农科院院部原农校办公楼。当时的机构设置是:职能部门设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科研生产办公室;科研室设育种研究室、饲养室、蜂保室、中蜂室、蜜源室和图书资料室。
改革开放
1978年,根据农业部、国家物资局、财政部三部委发文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所的原建制,确定养蜂所为地、局级单位,编制为100人。当时报告中对养蜂所所址未作确定。之后农林部上报中央和国务院领导,12月经李先念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批准,养蜂所迁回北京原址。
1979年2月,国家民政部发文批准养蜂所干部、职工迁回北京。同年,经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养蜂学会挂靠在养蜂所。
1985年,开始执行所长负责制;职称评定进行改革,开始执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所成立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农牧渔业部发文确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所为相当地区级科研技术单位(一类所)。
1986年10月,进行首批专业技术职务评职工作,有9名同志评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988年8月,调整机构,撤消情报资料室处级建制,《中国养蜂》杂志编辑部由科研开发处代管,实行主编负责制;成立蜂业开发研究室;把育种室的中蜂和蜜源合并成立资源研究室。
1989年1月,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蜂产品中试厂。同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招待所。12月,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1994年,中央编委下文批复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人员编制130人,其中干部编制110人,工人编制20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999年1月,全所机构重组,人员实行定岗定编定员,所长聘用中层正、副职,各部门人员由部门正副职按岗位进行聘用;职能部门设置2个,即科研开发处、办公室;研究室调整以系、中心设置为4个,即养蜂系、蜂产品系、昆虫授粉中心、育种中心;成立质检中心、《中国养蜂》编辑室按处室独立设置。同年,筹建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开拓发展
2001年初,筹建“蜂胶深加工技术成果产业化工程”项目——昌平南口生产基地。
2002年,成立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北京中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同年底,完成了全所机构的调整和人员的聘用工作。
2003年1月,全面启动新的《职工工资分配制度》和《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原执行的《职工工资分配制度》进入档案工资进行管理。“中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底超额完成开发创收任务300万元,从此所里的经济状况呈良性发展。
2004年12月,增设三个机构,成立科技成果推广部和产业基地管理部。成立所人力资源部,党办、人事工作划归人力资源部。
2006年,开始博士研究生招生。
2008年5月,科研处更名为科技管理处;设立蜂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蜜蜂饲养与生物技术研究室、蜜蜂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室、昆虫授粉与生态研究室、蜜蜂产品研究室、蜂产品质量安全与评价研究室(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蜂业经济管理与信息研究室。
2014年,研究所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95名职工,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1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29人,博士34人;拥有6个科技创新团队。
正高级职称人员:王加启、彭文君、李锁平、吴杰、周玮、刁青云、何薇莉、陈黎红、李建科、石巍、董捷、安建东、吴黎明、孙丽萍、韩胜明、李芸、徐书法
副高级职称人员:谢双红、周军、李桂芬、李春妮、周红、吕丽萍、王强、代平礼、徐书法、李继莲、罗术东、张红城、李熠、陈兰珍、周金慧、薛晓锋、李海燕、方兵兵、高凌宇、胡长安、国占宝、田文礼、方超、蒙小平、谢文闻、冯毛、刘建平、陈芳、张金振
研究部门
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农业部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1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所属公司,下设7个研究室,中国养蜂学会挂靠蜜蜂所。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蜂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蜂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蜂业分中心、国家蜜蜂种质资源保存中心
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授粉昆虫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农业部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业部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授粉昆虫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所属公司:北京中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农蜂蜂业技术开发中心
研究所研究室:蜂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蜜蜂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室、蜜蜂饲养与蜂业机械研究室、昆虫授粉与生态研究室、蜂产品研究室、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蜂业经济信息中心
设备资源
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气相色谱仪、基因扩增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电泳仪、PCR仪、原子吸收仪、等速电泳仪、冷冻干燥机等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十五”期间,研究所新增加仪器95台,科研仪器设备总额达到8642000元。
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成立的北京中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在长白山林区、山西、河北、河南、北京等地建立了无公害蜂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由国家投资1500多万元,研究所建成了总占地面积46500平方米的南口蜂产品深加工高科技园区,园区内建有达1000多平方米10万级净化标准车间,还建有蜂蜜生产线、蜂王浆生产线、蜂花粉生产线、蜂胶提纯生产线、软胶囊生产线、硬胶囊生产线等。
中国蜜蜂博物馆是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为依托兴办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出内容包括蜜蜂的起源和化石,养蜂业发展史,蜜蜂与人类文化的渊源,中国的养蜂资源,蜜蜂生物学,养蜂技术,蜜蜂与授粉,蜂产品和蜂疗,中国现代养蜂业发展成就和科技成果,国际交往等。共有图片和图表500余幅,标本和实物151件套,景观模型3个。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承担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48”等多项科研项目。共取得科研成果98项,其中获奖成果72项(国家级奖5项、部省级奖33项);已授权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编写出版科学专著和科普书123部。
截至2014年底,蜜蜂所共取得科研成果98项,获奖成果72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33项;已授权专利70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2项。2014年度,授权专利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收录22篇;主编著作17部,其中专著2部。
2007年,研究所争取各类科研项目20项,经费935万元。截至2008年,研究所先后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1项,经费160万元;“十五”滚动课题1项,经费70万元;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经费365万元;主持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科技项目1项,经费1597万元。
学术期刊
《
中国蜂业》杂志由《中国养蜂》杂志更名而来,其前身为《中国养蜂杂志》。《中国蜂业》杂志由《中国养蜂》杂志更名而来,其前身为《中国养蜂杂志》。
《中国蜂业》是国家级蜂学专业科技期刊,国家新闻总署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设有饲养管理、蜜蜂健康、良种选育、中华蜜蜂、蜜源植物与授粉、养蜂机具、蜂疗保健、国外养蜂科技等栏目。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
博士后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
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食品科学、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建设
据2017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有硕士生导师24人、博士生导师7人。
研究所自1982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截至2015年共招收在籍硕士研究生102名、博士研究生22名,接收了8名国外留学生来所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所提供研究生助研津贴(博士生不低于1500元/月,硕士生不低于1000元/月)。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所标识由六边形的蜂巢和蜜蜂的抽象图案,以及“中蜜”、“IARCAAS”的文字构成。
精神文化
研究所核心价值观:至诚至信、惟实惟新
研究所使命:立足科技、造福社会、成就职工
研究所愿景:引领蜂业科技,打造产业品牌
研究所精神:学习沟通、自我超越
现任领导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