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和文化
199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中国古都和文化》是1998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念海。这是一本全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都和文化的图书。
作品目录
自序
一、中国古都学刍议
(一)建立中国古都学的基础
(二)建立中国古都学的必要性
(三)中国古都学的意义及其范畴
(四)中国古都学的研究方法
二、中国古都概说
(一)中国古都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二)中国古都的数目及其建都的年代
(三)历代的陪都
(四)古都年代综论
(五)古都的地理分布
(六)“七大古都”名称的确定
(七)小结
三、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环境
(二)形成古都的经济因素
(三)形成古都的军事因素
(四)形成古都的社会基础
(五)小结
四、中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一)探求国土的中心点
(二)利用交通冲要的位置
(三)凭恃险要的地势
(四)地理因素与对外策略
(五)接近王朝或政权建立者的根据地
(六)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关系
(七)余论
五、中国古代都城建都期间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及其影响
(一)都城周围地形罅漏的补苴
(二)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网的建立
(三)解决都城粮食供应问题的设施和策略 ――对于河流的利用和改造
(四)都城附近土壤的改良和重要农作物种植地区的推广
(五)都城附近植被的维护与破坏
(六)小结
六、中国古都和文化
(一)古都文化为当代全国文化的汇集和代表
(二)域外文化的吸取,使古都文化更为丰富多彩
(三)古都的文化及其传播和影响
(四)小结
七、论中国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
(一)都城形势的变迁与文化融通的延续
(二)古都文化的遗存与当代文化的融通
(三)古都文化对于当代文化的作用
(四)小结
八、中国古代都城的萧条与破坏
(一)政治变化的作用
(二)战争的冲击
(三)自然条件的变化
(四)民族关系的影响
九、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
(一)唐代长安外郭城的轮廓
(二)纵横于诸里坊间的街道
(三)里坊的分布
(四)里坊的规模及其坊墙和坊门
(五)里坊内的横街和十字街
(六)里坊内的曲巷
(七)里坊内的寺观
(八)小结
附录:―、唐代长安和洛阳
(一)隋唐两代以前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缘由
(二)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规模
(三)强大的政治中心和繁荣的经济都会
(四)东西并峙交相辉映的文化中枢
(五)唐末迁都后的长安和洛阳
二、《中国古都研究》序
作者简介
史念海(1912—2001年),字筱苏,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之一代宗师”。
191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陆县,1932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1934年成为《禹贡》半月刊的作者和禹贡学会成员,毕业后留驻学会,协助顾颉刚编辑出版刊物。1941年至1946年,任重庆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兼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7年至1948年担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1948年后,历任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后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
20世纪30年代,在顾颉刚先生的具体指导下,史念海完成《中国疆域沿革史》,开启了中国疆域变迁研究的先河。
1944年《中国的运河》出版,这是史念海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推进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而上下求索的一个重大成果。
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书成,标志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建立。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出版的《河山集》系列,收录了史念海先生绝大部分代表性学术论文,涉及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军事地理、政区地理等领域,反映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各个分支领域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述。
史念海也是中国古都学的创始人,所著《中国古都和文化》成为中国古都学的奠基之作。
参考资料
中国古都和文化.豆瓣读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5 15:12
目录
概述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