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教学会是1925年成立的学术文化团体,解放以后,学会于1958年宣告结束。
机构简介
民国14年春,哈德成、刘彬如、马刚候、沙善余、伍特公、马晋卿、杨稼山等发起组织学术团体,以“挽回学术衰微之风”。6月28日,召开发起人大会,决定在上海成立中国回教学会。学会宗旨:“阐明教义,提倡回民教育,联络中外穆斯林情谊,扶助回教公益事业。”会址设在南市青莲街222号。7月5日举行选举大会,选出学会干事15人、候补干事5人,马刚侯为干事长、哈德成为副干事长,民国24年2月,召开会员大会,决定改制为委员会制,选举马晋卿、石子藩、伍特公、伍咏霞、达浦生、哈德成、沙善余、杨稼山、速之潮、李云生、孙燕翼、金颂清、马子清、杨叔平、杨浩芝等15人为执行委员,方子杰、马仲南、沙祥芝、宗棣棠、蒋苏盒等为候补执行委员。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南市沦陷,学会工作停领。民国29年,学会成立“译经社”,专事翻译《古兰经》。民国31年,学会改选执行委员会,由沙善余、伍咏霞、杨叔平、杨浩芝、方子杰分别担任学会、总务、捐务、财务、房屋主任。学会重点放在教育方面。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后,学会改组筹备委员会,向上海市社会局重新登记,当时筹备委员为伍特公、沙善余、谢克、杨稼山、马受百、金幼云、昌恩谭、答容川、马鹏年等32人,由于战后社会动荡、百业萧条,学会无法恢复战前的工作,仅在筹办敦化中学,交涉敦化小学复课等方面开展一些工作。解放以后,学会于1958年宣告结束。
中国回教学会是近现代中国伊斯兰教学术文化团体之一,“对于宗教文化事业继续不断的努力,会务从未中辍。”所编《中国回教学会月刊》,“指导中国回教在宗教上之趋向。”在翻译《古兰经》,创办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敦化中小学,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全国穆斯林中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最大之回教学术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