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 民党第一 次全国代 表大会旧 址[Zhōngguó Guómíndǎng Dìyīcì QuánguóDàibiǎodàhuì Jiùzhǐ]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大塘街道龙腾社区内。前身是 1906 年在广东贡院旧址兴建的两广优级师范学堂。1924 年 1 月 20 日至 30 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故名。占地面积约 1.75 万平方米,中间是一片大草坪,时称“革命广场”,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大讲台,正门是开拱形圆柱廊,廊上有平台,廊下是门厅。底层四周是柱廊走道。旧址钟楼部分高五层,前半部为二层,后半部为一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是1904年在广东贡院旧址兴建的两广师范学堂。1924年,
孙中山在此设立
广东大学,后来改为
中山大学。1933年,中山大学迁往城外石牌五山新校园(今华南理工大学校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在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5号。是原广东高等师范学堂的钟楼首层的礼堂,面积300多平方米。1924年1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台上悬挂着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台下的代表坐位桌上均铺上白布。会场中间挂有万国旗,气氛非常热烈。出席会议的有孙中山、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林森、谢持等国民党人,还有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跨党的共产党人。孙中山在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阐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思想。大会正式通过了含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其他决议,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两会中均有跨党的共产党员参加。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的合作,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高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同年,孙中山将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改为广东大学。1926年下半年,为纪念孙中山,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1927年1至4月,鲁迅在该校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组织委员会委员时,曾住在钟楼。
钟楼大院的前面有块宽阔的广场,占地面积17460平方米。广场中间是一块大草坪,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大讲台,周围绿树成荫。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因这里毗邻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和农民运动讲习所,所以成为革命集会的重要活动场所。廖仲恺、何香凝、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彭湃、张太雷、恽代英、刘尔崧、邓颖超等革命活动家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广场成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场所。
旧址的正门是拱形圆柱廊,廊上有平台,廊下是门厅。楼下四周是柱廊走道。钟楼的前半部为二层,后半部—层。前楼外檐有女儿墙栏杆。四周转角处有小碉楼形式的墙面。上层有拱圆形的窗户,在窗户之间有双柱联立式的壁柱。整座楼房是砖木结构,其平面似“山”字形,因楼顶四面分别装有时钟,故称“钟楼”。钟楼占地面积为4375平方米。这里原是清朝科举考试的“贡院”。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1908年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又改为广东高等师范学堂。建国后,旧址已多次进行维修加固并辟为纪念馆。
钟楼礼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现位于广州越秀区文明路215号。1924年1月,孙中山在钟楼礼堂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大会通过新的党章,改组国民党组织,实现第一次国(民党)共(产党)合作。孙中山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政策。
在礼堂的侧边,陈列有《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纵向梳理中国国民党“一大”历史暨首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追溯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国民党组织变迁、国共两党创建黄埔军校、培育军事人才等历史性选择。同时,展出孙中山手书名单及中国国民党“一大”出席委员签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