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地质部武汉计算站,一九八五年成立计算机系,一九九五年、一九九六年分别与基础课部制图教研室、物探系无线电教研室合并组成信息工程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与原地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系、原公共管理学院区域规划系于2019年12月21日合并成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科设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现设有
软件工程、
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和
信息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设有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点)、计算机科学技术(一级硕士点)、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理学)、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资源与环境遥感七个硕士学位点和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资源与环境遥感两个博士学位点。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6人,楚天学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现有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30人。
科研平台
学院建有教育部“GIS软件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GIS软件开发与应用工程中心”,具有“3S”实验室、GPS实验室、变形监测实验室、空间信息处理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等实验室;拥有计算机网络、空间信息数据处理、徕卡TCA2003测量机器人、
电子水准仪、
GPS接收机、
数字化测图系统和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备仪器。
学术影响
以
吴信才教授为首的科研集体率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MAPCAD”,研制开发出具有自主版权的GIS软件“MAPGIS”,成为国家科技部推荐首选的GIS平台软件,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运用于“神舟”系列飞船的返回搜救系统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是国产软件的杰出代表。信息工程学院曾承担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项,获得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经费达2000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发表科技论文400余篇,其中国外发表22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2篇。
2002年学院开始参加国内外机器人足球比赛,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世界杯比赛冠军2项,亚军5项,季军9项和全国比赛冠军2项,亚军5项,季军4项。
学院领导
专业设置
信息工程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信息论与编码、地理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空间
信息工程技术、空间信息服务系统设计、导航与定位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软件过程与管理、互联网软件开发、智能终端软件开发、数字地球与数字城市、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GIS、移动计算、多媒体信息系统
主要专业实验:导航与定位技术实习、信息网络系统开发实习、
智能终端软件开发实习
办学特色: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基于互联网、移动网、卫星定位等为基础而提供的信息化服务技术、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需求将以100%的速度逐年递增,相应的人才需求也极大地增加。依托学院建成的产、学、研基地,以发展空间信息服务、新型卫星导航、移动GIS平台、手机定位与增值服务、移动计算等方向为特色,培养学生形成的一个具有综合知识结构、扎实的软件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就业领域:适合在信息行业和通信行业内的国内外软件开发企业、研发机构、国防工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大专院校、信息技术应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类软件研发、管理与应用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地图学、地质地貌学、
电磁场理论、遥感原理及应用、测量与测量平差、摄影测量学、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遥感图像解译、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图像模式识别、
数字摄影测量、空间定位与技术、微波遥感、遥感应用模型、地质遥感、国土资源遥感、
3S集成技术。
主要专业实验:计算机制图、
遥感图像处理、GIS与RS和GPS的集成方法、地图编制实习、遥感实习。
办学特色:国内高校有能力开设该专业的很少,随着空间科学的发展,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学院建成有产、学、研基地,为本科生提供学习、科研工作环境。
就业领域:适合在国土资源遥感、城市规划、地质工程、环境监测、海洋勘查、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遥感信息获取、处理与分析及有关遥感数字工程建设与应用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