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成都综合利用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单位。
历史沿革
195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的前身地质部地矿司技术加工室成立。
1958年,更名为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第七室。
196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地质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2000年,经中央编办批准,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2005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将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管理,研究所随之更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23年9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拥有李四光学者、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人才等。
李四光学者(卓越地质人才):胡泽松
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熊文良、周家云
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人才:李成秀
科研部门
据2023年9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下设7个技术业务机构。
业务技术机构:矿产综合利用研究室、岩石与工艺矿物学研究室、三稀矿产开发利用室、矿山生态调查修复室、矿产综合调查评价室、分析测试中心、信息化室
设施资源
据2023年9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配置了1700余台(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试验装备和选冶中间试验装置。拥有1个科研基地和1个中试基地,其中峨眉中试基地占地129.16亩,配置有选矿中试平台、冶金中试平台、悬浮焙烧中试平台、药剂生产中试线、重金属土壤生态修复试验田以及配套的附属设施等。
荣誉表彰
1980年,研究所获地质部“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功勋卓著”嘉奖,同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奖状。
2011年,研究所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2年,研究所获“全国模范地勘单位”称号。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23年9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了大量国家、省部级、企业等各类科研技术攻关项目及研究课题。先后对中国国内外1000余个矿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试验评价研究和建厂方案设计,提交报告2000余份,为中国建设以攀西钒钛磁铁矿、白云鄂博稀土铌铁多金属矿、金川铜镍矿等三大共生矿为标志的大型资源基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战略性基础资料。自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共有1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50余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际发明专利,出版专著9部。
学术期刊
矿产综合利用》于1980年创刊,是经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由前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笔题名。主管、主办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协办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应用研究中心和西南科技大学。曾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四川省首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期刊二等奖。1987年起入选美国《化学文摘》,2009年入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入选1992年、1996年、2000年、2014年、2017年、2020年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栏目设置有综合评述、矿产地质、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矿物材料、矿山环境、分析与鉴定及问题讨论等。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标识为统一使用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标识。
科普活动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成都综合利用所”)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战略性矿产综合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稀土资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中心(西部)、四川省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稀土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矿产资源保护综合利用专委会和四川省地质学会共同开展了“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单位简介.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专家队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2 14: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科研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