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全国地震分析预测科学研究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简称“预测所”)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地震局直属的全国地震分析预测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历史沿革
1980年,研究所前身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成立。
2004年,根据中国地震局关于直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组织实施意见要求,分析预报中心的任务性工作从科研机构中划转出去,约130人到新组建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分析预报中心更名为地震预测研究所,以地震监测、地震预测理论方法与观测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负责全国地震分析预测科学技术集成的研究工作。
2011年,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数字地震学应用研究室(简称地震学室)被评为中国地震局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
2016年2月,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和防灾科技学院共同建设完成的高温高压实验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8年2月,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合作成立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联合实验室。3月,研究所徽标正式启用。9月,研究所成立青年委员会。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8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有职工1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3人,含院士3人、正高级28人、副高级5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丁国瑜(专职)、陈颙(专职)、马宗晋(专职)
科研部门
根据2018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共有科研单位11个,其中包含7个下属研究室、3个研究中心及1个实验基地。
下属研究室(7个):地球动力学与地震系统科学研究室、地震地质学与长期预测研究室、地震地球化学与中短期预测研究室、地震学研究室、地震大地测量学与中长期预测研究室、地球电磁学与短临预测研究室、遥感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室
下属研究中心(3个):地震观测技术研究中心、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计算与网络中心
下属实验基地(1个):十三陵地震科学观测实验基地
设施资源
中国地震局图书馆是由中国地震局主办、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办、中国地震局系统各单位协办的专业图书馆,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服务。
根据2018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有五类设备,其中研发地震观测仪器有宽频带高灵敏度地震计、甚宽频带井下宽频带地震计、低功耗(1瓦)一体化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低功耗(0.5瓦)一体化短周期数字地震仪;流体测量和高温高压实验装备共有24台(套),包括显微激光拉曼高压系统1套、立地三轴活塞圆筒高压装置1套、大腔体压力机1套、气象色谱仪7台、测氡仪7台、测汞仪7台、偏光显微镜1台、离子色谱仪3台、傅立叶红外光谱仪1台;地震观测设备共61套,其中有Trillium宽频带地震计30套、STS-2宽频带地震计20套、BBVS宽频带地震计10套、72道工程地震仪1套、随机变频可控震源1台、精密可控震源3台;光谱仪2台,分别为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及便携式红外分光辐射光谱仪;无人机地震遥感监测系统包括两套CK-GY04型无人机飞行平台、飞行控制系统、数据处理软件。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根据2018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工委(局)支持的科研项目13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40项(其中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9项)。研究所科技人员以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研究论文100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8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
学术期刊
《地震》期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期刊,主要交流和传播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强震机理与预测等方面的原创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院青藏所藏南综合观测站成功举行。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18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空间电磁学,遥感科学技术、仪器科学技术、计算科学技术等。截至2018年7月,研究所为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两个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
地球物理学
构造地质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62人。
根据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项目要求,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张学民研究员牵头的项目“亚太地区地基电离层监测及地震扰动特征研究”于2016年10月24日-28日在厦门对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相关学者进行项目软件使用培训。
文化传统
1.徽标整体呈圆形,与中国地震局徽标采用相同的结构和相近的颜色。
2.徽标内圆中心弧线为“地震预测”英文首字母缩写EF的变形,呈地球经纬线的形象;同时形似张衡改进的浑天仪,与中国地震局徽标中的张衡地动仪相互呼应。弧线与背景环形一起展现地球的形态,自右向左看,代表地球的剖面,自外而内依次为岩石圈(由内圆中心弧线表示)、地幔、外核与内核,同时定性表示原子核及周边电子的形象;自左向右看则形似地球电离层对流层。背景环形同时表示以不同时空尺度逼近地震预测科学难题“靶心”的决心和意志。
3.徽标由研究所一线科研人员设计。其中经纬线采用标准的乌尔夫网投影,地球内部各圈层也基本按照实际的比例呈现。徽标释义征求了研究员的意见。徽标设计和确定的流程体现了科学、民主的研究所文化。
机构领导
参考资料
科研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简介.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0 18: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