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是为了纪念郑和先后七次远渡重洋的壮举,太仓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到2005年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同时也作为“
世界海事日3月17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简介
太仓航海船
为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掀起了太仓市连续三年纪念郑和系列活动是太仓人民在弘扬郑和精神、再创太仓港历史新辉煌。
2005年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为纪念其先后七次远渡重洋,太仓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市政府举办隆重的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 是三次活动中更盛大的庆祝活动。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以及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当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说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睦邻友好外交。通过开展纪念活动,有助于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普及航海科学和海洋科学知识,促进航海业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历史
航海博物馆
位于长江口的太仓自古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之美誉。早在春秋吴王时期,吴王曾在此置仓囤粮,三国时
孙权也在此设仓,故而得名,元明时期开通漕运海运和对外贸易,经济繁荣,被誉为“六国码头”。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利交通,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
公元1405年,奉
明成祖朱棣之命,“郑和浩浩荡荡从太仓起航,开拓了东南亚的航线,600年前的7月11日,郑和率领着两万多人和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从这里起锚,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伟大航程。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在28年间,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船队规模之大,航海技术之先进,组织指挥之严密,都是当时其他远航活动所无法比拟的,被视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交通部、外交部、文化部、农牧渔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海军司令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员工会、
中国航海学会等十个单位,就联名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提出将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日子——7月11日定为“航海节”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关注。
2001年4月,中央决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并成立了由交通部牵头的筹备领导小组。
标志
1、标志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将历史与现代融为一体来表现当今朝气蓬勃、扬帆奋进的中国航海事业。
2、标志图形上半部分把郑和首下西洋的决策日“7、11”与“帆”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突出了“
中国航海日”伟大的、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背景,设立航海日就是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继续发扬郑和精神,点明了“热爱祖国”的主题。
3、用四个“帆”组成“7、11”,又突出了中国在郑和时代就具有的“多重桅杆”等航海技术,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同样中国航海事业的明天也必须依靠炎黄子孙的智慧,创造更加灿烂的航海科技文化,才能走向再次的辉煌,点明了“科学航海”的主题。
4、标志图形下半部分是中国传统图形“水纹”与“如意纹”的结合体。“水纹”体现了航海和海洋文化的特征;“如意纹”有“吉祥美好”的内涵,体现中华民族“和”的思想精髓和“礼”的精神境界,表明了中国将继续发扬在郑和下西洋时代就具有的那种国际交往的历史传统,点明了“睦邻友好”的主题。
5、整个标志形成一个图形,圆形比较规范、易于制作,既有圆圆满满的寓意,又象征着中国人民希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
6、标志颜色主要为蓝色,体现海洋与蓝色国土的概念。
意义
太仓港是
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在太仓举办首届
中国航海节旨在弘扬开放、探险、勇于实践的郑和精神。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法定“航海日”。这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台湾地区把7月11日也定为“航海节”。交通部认为,海峡两岸在同一天庆祝节日,必将成为联结两岸华人的感情纽带,同时,还将促进海峡两岸文化和经贸交流,有利于实现“三通”,推进祖国的统一。
郑和作为世界历史上传播海洋文化的先驱者及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往来,把中国的海上丝路文明推向巅峰。
我国是海洋大国、航海大国,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有1400多个港口和21万艘运输船舶。我国外贸进出口物资90%由海运承担,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国。航运、港口、渔业、造船、海洋石油开发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活动内涵
航海节文艺晚会
2003年11月8日举行首次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也是
太仓市纪念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的一个前奏。文艺晚会主题为“大海放歌”。整个舞台设计也以碧海、宝船、金帆组合,突出纪念郑和的主题。
2004年、2005年中国的“航海日”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交通部负责人特别强调,“航海日”也是属于全国全民性文化范畴的活动日,“航海日”活动就是把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制度化、社会化和大众化。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当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说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睦邻友好外交。通过开展纪念活动,有助于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普及航海科学和海洋科学知识,促进航海业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将从2003年开始至2005年7月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其纪念活动主要包括:2005年7月,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大会和纪念展览;从2003年开始至2005年每年举办不同主题的航海暨海洋知识竞赛、讲座、夏令营等活动,并分别在上海、福建、江苏举办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学术交流等活动。
国际航海节
每年3月17日是国际航海节。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3月17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
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这一天对中国航海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故将每年的3月17日定为法定“航海日”。这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下西洋,比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
好望角早98年,比
麦哲伦到达
菲律宾早116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
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