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
王亚南创作的政治学著作,于1948年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由17篇各自独立又相互连贯的文章组成,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作者在定义官僚政治以及对比分析世界各国官僚政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官僚政治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影响。紧接着作者分析了传统官僚政治的腐败和新官僚政治的成长和发展,最后不可辩驳的理论和事实证明了官僚政治必然消失的命运。该书有力地论证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官僚政治对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所起的作用,指出了改造中国、改革政府的希望所在。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在中国大地上存续了几千的官僚政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铲除。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官僚政治的遗毒仍在继续侵害着社会,官僚主义作风大行其道,官本位意识依然左右着现代人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批判中国历史上的官僚政治制度。
1943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科学史家
李约瑟( Joseph Needham)提出了“中国官僚政治”这个问题,要王亚南从历史与社会方面作扼要的解释。这一问题对王亚南触动很大,因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就从中国经济史入手,探索旧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经过近5年的酝酿积累,王亚南首篇《论所谓官僚政治》,刊登于1947年9月的《时与文》(第2卷第1期),至1948年6月止,他陆续在该杂志发表了17篇专论,后全部收入《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1948年10月由上海时代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品鉴赏
主要思想
学术思想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主要阐述了这样几方面的学术思想:
1、中国的官僚阶级既不代表贵族的利益,又不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有其特殊利益的封建剥削者。
2、中国的官僚政治有其社会经济基础(封建地主经济)、政治基础(官绅一体)和社会基础(官僚对民众的优势地位)。
3、官僚政治主要依靠人治和形形色色的宗法和思想统治来维持。
4、官僚政治的存在是把人民的贫困无知、孤立无援、经济上与小生产联系等落后因素作为其条件的。
主要观点
与其他论者不同的是,王亚南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官僚政治的,经济结构是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他的视角延伸到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特别是社会史领域,他的整个理论框架,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领域,实际上,他把三者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系统的、全面的考察,是融会贯通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一次尝试。正如王亚南指出,建立在封建地主经济基础之上的官僚政治,两千年来一直沿袭秦代专制政治,具有延续性、包容性和贯彻性三种性格,“它不但动员了中国传统的儒术、伦理、宗法习惯等等来加强其统治,并还把可能而且在社会史上必然要成为它的对立物的商工市民的力量也给解消同化在它的统治中”。因而,“中国社会的长期停滞问题,事实上无非是中国典型的或特殊的封建组织的长期存续问题”,至此,不难理解中国为什么未能在其胚胎内孕育出以个人私有财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和生产关系。
艺术特色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虽然是论述政治制度的,但有别于一般的政治制度史的书。该书既重史又重思:因有可靠的史,故结论坚实、令人信服;因有独到的思,故新颖透彻、趣味无穷。
作品影响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地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著作。该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入手,结合秦汉,以至民国的历史找出官僚政治的产生、形态和特征,及其与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关联;并从与西方官僚制度的对比中,揭示出官僚政治发展和转化的一般规律,颇多卓越创见,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批判官僚政治的锐利的理论武器。该书以历史和经济分析为基础,对官僚政治发展成熟的形态本身的基本矛盾——官民对立关系作了剖析,从而为探索消灭官僚主义提供了启示。尽管该书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末,但在新的世纪里,它依然对消灭官僚主义的残余,消灭官僚主义作风和官本位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注重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在这一基础上,指明了中国官僚政治的社会条件。这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该书在“中国官僚政治”这一研究领域中,应算是比较系统完善的一部专著,它成书之后(甚至在成书之前),中国学术界,尤其是政治学界的学术研究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论有了不断的深入,这是《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带来的契机。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在初版三十多年后在中国内外多次再版和重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它正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是一份值得珍视和继承的学术遗产。
出版信息
1948年,《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由上海时代文化出版社初版,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1990年、2005年又重印,该专著还收入《王亚南文集》(第4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并与钱亦石、陈中民的两本著作合集出版(上海书店,1990)。1987年,台北谷风出版社也推出该书的单行本。
作者简介
王亚南(1901.10—1969.11.13),男,1901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岗县。1923年就读武汉中华大学。1927年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反蒋抗日运动。1944年离开中山大学任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1945年任
厦门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法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6月被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时当选为学部委员、常委。1954年起连续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担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教育工会主席、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1957年5月23日在厦门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文革”中受冲击。1969年11月13日在上海病逝。生前曾与
郭大力合作首次全译出版《
资本论》三大卷,提出“封建地主经济论”,有《
中国经济原论》《
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等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