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高校社科文库
2010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高校社科文库》是2010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倍雷、赫云。
内容简介
这本《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由李倍苗、赫云著,运用艺术学、图像学、符号学、谱系学、社会学和比较学的基本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透彻研究。首先梳理了“现代性”、“后现代性”、“当代性”的概念,并在世界文化的语境中分析、研究和界定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的问题。其次从“表现形态”、“意义表达”、“文化诉求”和“商业化”四个方面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具体研究中,把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研究个案置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中审视,尤其对语言图式作了深刻的分析,并对中国当代艺术作了体系性的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作者以跨文化的视野反观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问题,提出了唯有建构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文化模式,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向和安生立命之本。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性
第一节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当代性”
一、现代性
二、后现代性
三、当代性
第二节 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特征
一、中国文化逻辑的当代意识
二、建构当代意识的艺术制度与批评制度
三、全球语境下的当代艺术
第三节 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符号
一、符号的文化性
二、主体文化符号的当代诉求
三、特定历史文化符号的当代转换
四、政治符号的过度使用
结语
第二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表现形态
第一节 材料、文化符号与能指
一、图像构成
二、图像符码
三、材料的符号化
四、国际化语言
第二节 无所不为的形态
一、绘画的多元方式
二、混合的形态
三、风格与文本
第三节 作为他者形态的困境
一、模仿的痕迹形态
二、非真实的他者形象
结语
第三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表达
第一节 表意性图像结构
一、历史元叙事的当下结构
二、历史与当下片段组合结构
三、平民形象与政治形象的重叠
四、生活碎片与社会关联的结构
第二节 图像的所指
一、干预现实
二、触摸生活与生存体验
三、乌托邦的理想
四、他者形象的思考
第三节 图像的意义与含义
一、图像学意义
二、谱系学意义
三、精英式的阐释
结语
第四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诉求
第一节 承担的文化
一、审美文化诉求
二、人文精神与道德底蕴诉求
三、意识形态诉求
四、批判精神
第二节 文化逻辑
一、以西方文化逻辑的起点旨归本土文化逻辑终点
二、本土文化的逻辑
三、多重文化的逻辑
第三节 文化形象
一、塑造正面价值形象
二、互为主体的形象
三、丑的形象
第四节 文化对话
一、文化身份的验证
二、建立对话平台
三、安身立命
结语
第五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商业化
第一节 艺术区
一、艺术区
二、宋庄、草场地与东营等艺术村
三、其他地方的艺术村
第二节 策展与画廊的作用
一、批评家与策展人
二、策展人与画廊
三、画廊与拍卖行
第三节 艺术市场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一、价格与价值
二、追赶市场
三、攀比飙升
四、拉动和刺激创作欲望
第五节 价格神话坠落后的重新思考
一、重新思考的起点
二、调整创作心态
三、价格背后的阴谋
结语
结论
一、中国当代艺术依然需要构建批判精神
二、构建人文理想的中国当代艺术
三、构建当代审美意义的中国当代艺术
后记
作者简介
李倍雷,本名李蓓蕾,重庆人。参过军,先后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并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并获奖。在《美术》、《美术研究》、《新美术》、《荣宝斋》、《艺术百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东南大学学报》、《典藏》(台湾)、《美术与设计》、《美苑》、《西北美术》、《当代学院艺术》;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有《中国美术史》及个入画集等。赫云,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日本法政大学硕士,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讲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课题2项,参与省社科基金课题3项。出版专著《中西比较美术学》(合著),发表“比较视域下的主题学与形象学”、“论福田繁雄的设计理念”、“乔伊斯流亡美学研究”、“乔伊斯与立体主义”、“没有未来的未来主义:波菊尼与乔伊斯比较研究”等论文1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多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2 16:1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