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管的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隶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由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森林经理室与院计算中心合并组建于1984年12月28日,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
历史沿革
1984年12月28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林科院森林调查及计算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简称森计中心),由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的森林经理室和院科研处计算中心合并而来,下设计算室、遥感应用室和森林经理及林业统计室等三个研究室。主要面向全国林业系统,重点研究遥感、计算机和系统工程等新技术、新理论在森林资源调查分析和林业管理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课题。
1986年12月,成立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应用分会,挂靠中心。
1988年4月,森计中心更名为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所下设林业遥感应用、环境遥感技术与应用、信息处理、计算技术、森林经理及林业统计、人工智能及信息系统应用六个研究室。
1991年,六个研究室调整为五个。同年,中国林科院重点实验室——图像处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在该所建立。
1994年,研究室由五个调整为三个,即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室、森林经理及林业统计研究室、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同年,林业部批准在该所建立林业部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林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
1995年,经中国林科院批准,由该所建立“中国ERDAS技术咨询培训中心”。
1996年,该所成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室。10月,由中国林科院教育处与该所联合建立了“中国林科院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心”,并设在该所。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挂靠该所至1996年。
1998年,该所成立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研究室。至此,全所下设森林经理及林业统计、林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遥感应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等五个研究室。
在2002年科技体制改革中,根据科技部、财政部、中央编办《关于对水利部等四部门所属98个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总体方案的批复》精神,资源信息研究所“非营利单位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得到院的批复后,进行了机构调整,保留原有的管理和技术部门,撤销研究室,所下设置四个学科的14个研究方向。
2017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2018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遥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20年4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有职工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3人、硕士学位13人,占职工总数88%;正高级21人,副高级28人,中级23人,初级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人,中国林科院杰出青年5人,全国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国林业青年科技奖6人。全国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2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专职)、唐守正(专职)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徐冠华、李增元、鞠洪波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符利勇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后备人才:鞠洪波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符利勇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张怀清
林业部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李增元、鞠洪波
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徐冠华、鞠洪波
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徐冠华
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徐冠华
国家科委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徐冠华
中央统战部无党派知名专家:陆元昌
中国科协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被托举对象:符利勇
中国林科院杰出青年:符利勇
科研部门
根据2020年4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下设6个所属研究室、18个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平台及16个院所平台。
国家级重点平台: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省部级重点平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林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森林经营与生长模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森林经营国家创新联盟、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应用国家创新联盟
院级重点平台:中国林科院图像处理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所级重点平台:森林经营规划与优化决策实验室、森林计测实验室、定量遥感实验室、高分辨率遥感实验室、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实验室、林业时空大数据技术实验室、卫星导航应用实验室、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模拟实验室、森林与湿地监测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云技术实验室、“互联网+”创新应用实验室、林业科学数据中心、科学数据可视化表达实验室
所属研究室:森林经理与林业统计研究室、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室、地理信息系统与卫星导航应用研究室、可视化模拟与监测研究室、林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室、林业科学数据应用技术研究室
依托单位: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林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部、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应用分会(二级分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数据室
合作交流
2019年12月22日,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主办、浙江农林大学协办的森林经营及信息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研讨会在浙江农林大学衣锦校区召开。会议在创新联盟准确定位、高质量发展、加强宣传、形成合力、共建共享、与市场对接、为林草行业发展和政府行政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等方面达成共识。
2018年4月24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研究所为主要依托单位组建)参与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森林科学论坛暨森林经营高端研讨会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中国国内外森林经营专家学者就如何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和林情的森林经营理论技术展开讨论。
2017年8月2-6日,第四届全球变化与生态预测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由资源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举办。论坛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大数据在全球变化与生态预测中的应用”、“遥感与生态数据挖掘”以及“生态观测与模型模拟”等主题,开展了四个特邀报告、30余场大会报告以及墙报展示等学术活动,对中国国内外全球变化与生态预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4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类项目,取得科研成果60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44项次,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9项次;获省部级奖35项次。获得专利50余项、标准9项、著作70余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近200余项,平均每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
荣誉表彰
2016年9月,国家林业局授予研究所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8年11月,研究所作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三十年突出贡献单位受到表彰。
2019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认定为该学会学术期刊关联原创数据仓储中心之一。
2020年3月,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应用分会(挂靠)获评中国林学会“2019年度学术交流工作先进单位” 。
资质证书
根据2020年4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是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批准的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甲B级资质单位。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4月研究所官网及研究院招生简章显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拥有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及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同时是一级学科地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森林经理学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理学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森林经理学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林业
教学建设
根据2020年4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有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59名。
根据2020年4月研究院招生简章显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所有录取为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均可享受10200元/年的国家助学金,不低于9600元/年的科研补贴;一年级均可享受10000元/年的学业奖学金,二年级(含)以上根据评选,分为一等奖学金10000元/年,占参评人数的40%,二等奖8000元/年,占参评人数的40%,三等奖6000元/年,占参评人数的20%。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还可以申请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优秀研究生干部奖、优秀毕业生奖以及专项奖学金等。
根据2020年4月研究院招生简章显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均可享受19200元/人·年的国家助学金,发放期限从入学当年9月至按学制年限毕业的当月;科研补贴的发放以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相关规定为准,但不低于1000元/人·月。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在一年级可享受12000元/年的学业奖学金,二年级(含)以上根据评选,分为一等奖学金12000元/年,占参评人数的50%,二等奖10000元/年,占参评人数的50%。硕博连读研究生在进入博士学习阶段后,可享受10000元/人的硕博连读奖学金。在学术和研究生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30000元/年的国家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专项奖学金等;并可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对家庭经济有困难的研究生,可申请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
2018年5月11日,森林经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吴春燕获第七届梁希优秀学子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标识为英文缩写“IFRIT”的变形,同时用图形体现了“信息资源”的内涵。
精神文化
任务目标:为实现森林资源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服务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所长:徐冠华、华网坤、鞠洪波
参考资料
资源所简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资源所发展历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12: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