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为国家级区域性非营利研究机构。
发展历史
奠基创业
1955年3月,中国科学院与原苏联科学院合作,由两国知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组建科学考察队,对云南的紫胶产区和紫胶资源进行综合考察。中苏联合组建的云南生物考察队中方队长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著名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副队长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蔡希陶教授和赵星三副所长;苏方队长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波波夫教授、副队长费德罗夫教授。
1955年3月23日,考察队正式开始了对云南紫胶生产地区的考察,先后赴思茅专区(含现在的西双版纳州)、保山专区(含现在的德宏州)、大理、临沧等专区(自治州)的紫胶虫分布区;刘崇乐先生建议在景东建立观测点,开展紫胶虫、寄主植物、病虫害和气象观测,经综考会同意,决定在景东建立观测点。观测点被确定在景东县城北郊10公里处的董家山,选择董家山建立观测点的理由是:该地已接近紫胶虫分布的北缘;董家山的植被系云南紫胶产区较好的植被类型;董家山有明显的东、南、西、北四个坡向,便于开展对紫胶虫及气候研究;已发现的主要寄主树在董家山及附近都有分布。
1958年,景东观测点由综考会交昆虫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云南紫胶工作站。
1959年上半年,云南紫胶研究站交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成立后,紫胶研究站由昆明动物研究所领导,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景东紫胶工作站。
1960年,景东县办紫胶场并入紫胶工作站,紫胶场的土地、房屋、人员也随之移交,除该场场长由景东县另作安排外,其余9名工人全部转入紫胶工作站。
1961年3月下旬,经国务院农林办公室批准,林业部、商业部联合在云南墨江召开了全国性的紫胶生产会议;同年7月6日,林业部、商业部在向国家科委并报国务院的“关于发展紫胶生产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发展紫胶生产的方针和发展紫胶生产的三点建议。其中第三点建议是:建议在中国科学院云南紫胶研究站的基础上建立紫胶研究所,并对其他几个有紫胶生产的省、区进行技术指导。
1961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转了林业部、商业部关于发展紫胶生产问题的报告,同意建立紫胶研究所,批文指出:“紫胶研究所可以在中国科学院云南紫胶研究站的基础上,按精简精神,适当地扩大建立,由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共同领导”。中国科学院在收到国务院批文后,立即通知“关于成立紫胶研究所的问题”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建议紫胶研究所成立后经费由林业部负责,业务上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指导,云南分院在给中国科学院的复函中同意此建议,林业部、中国科学院1962年4月又以“关于中国科学院云南紫胶研究站扩建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紫胶研究所的问题”,联合行文给云南省人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云南省林业厅等单位。经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林业部研究确定,为使科研工作更好的结合生产,紫胶研究所的领导关系,以林业部为主和中国科学院共同领导,人员编制,经费等由中国林科院具体管理;中国科学院负责业务上的技术指导,所名定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紫胶研究所’,编制由国务院编制委员会批准暂定为45人。
1962年5月31日,交接工作全部完毕。自1962年6月1日起,由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院领导建立紫胶研究所。
1963年6月30日,中国林科院以函请中共景东县委协助在景东县选择交通方便、有两叁仟亩宜作研究基地的地方建所;经景东县委同意,所里先后派人到锦屏镇的几个地方选择,经比较,认为县城南郊龙泉寺后的枇杷山比较适合。张克侠副部长(兼中国林科院院长)也曾到景东指导选址;同年夏天,初步确定其四至:东至马关桥,西至大水沟及县农具修配厂房相连,南至樱桃凹脚旱井与文旧生产队接壤,北以弥宁公路为界。
1964年,经县人民委员会、思茅专员公署和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紫胶研究所在景东县城南郊征用土地2034亩(其中荒山1700亩,旱地22亩,新开荒地300亩,水田12亩)作为实验用地。
文革浩劫
“文革”中,中国林科院紫胶研究所于1971年1月下放到云南省,更名为云南省紫胶研究所。当时,有6人被调到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服务队,15人调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所,5人调广东省林业局,另有部分人员自己联系单位调出了紫胶研究所。“文革”下放,科技力量分散,使紫胶研究蒙受重大损失。科研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75年,所部由董家山迁到枇杷山。
1976年至1978年间,在枇杷山修建了办公楼、化验室、食堂、车库、油库、住宅、球场。1979年至1984年又建了职工住宅楼、图书情报楼、俱乐部、太阳能浴室、仓库、发电机房、水井房、蓄水池等,完成了建所后最多的基建项目和投资,研究所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文革”结束后,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云南省紫胶研究所的领导关系,调整为农林部(当时林业部尚未重建)与云南省双重领导,以云南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
1978年,国家林业总局以向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函商紫胶研究所领导关系的变更问题,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函告国家林业总局,同意将云南紫胶研究所的领导关系改为以中国林科院为主与云南省林业局双重领导。
1979年2月1日,国家林业总局以“关于改变云南紫胶研究所领导体制的请示报告”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该文称“因为这个所要承担南方八个省、区的科研任务,所以恢复以中国林科院为主与云南省林业局双重领导的体制是适宜的,也是必要的。”;3月26日,国家科委、林业部以“关于调整云南紫胶研究所领导体制的报告”。联合上报国务院,报告中提出“鉴于该所承担南方八个省的科研任务,且紫胶属国家战略物资,为加强其科研工作的领导,经林业部征得云南省革委会同意,拟将云南紫胶研究所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为林业部与云南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4月11日,经当时主管科技工作的方毅副总理批示:拟同意,请邓副主席、秋里、耿飚、王震、任重、谷牧、世恩同志批示。七位领导都圈阅同意;5月21日,林业部派刘英俊、许俊二同志就紫胶所的接交与云南省林业局进行了具体协商;5月25日起,紫胶研究所正式收归中国林科院领导,所名“云南省紫胶研究所”恢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紫胶研究所”。
1979年至1984年,又建了职工住宅楼、图书情报楼、俱乐部、太阳能浴室、仓库、发电机房、水井房、蓄水池等,完成了建所后最多的基建项目和投资。
1981年1月16日,中国林科院告知云南省林业厅,商榷在昆明解决建所和试验地问题。文称:经反复研究,院同意把紫胶研究所迁往昆明较为适宜,景东拟保留一个试验站。
1984年8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函复林业部,函称:为妥善解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紫胶研究所第一线科技人员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有利于紫胶科研和生产的发展,经省政府研究,同意中国林科院紫胶研究所在昆明市金马寺王大桥金汁河边的预留生活小区内建立后方基地,可征地五亩,建住宅二千五百平方米,落户四十户;11月3日中国林科院转发了林业部“关于中国林科院紫胶研究所在昆明建设后方基地计划任务书的批复”。
1986年9月,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职工住宅竣工。
1989年1月,所科研中心转移到昆明。
1990年2月,建筑面积3230.45平方米的科研楼竣工。
1997年4月24日,该所与三农场签订了《国有土地有偿划拨意向协议书》,其间院领导、院基建处多次派人来所帮助解决征地中的各种困难,并向林业部申请以《中国林科院花卉研究培育与开发中心、云南生物资源开发中心昆明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呈报林业部;10月23日,林业部批准在昆明征地35亩;11月17日,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江泽慧院长一行,在昆明震庄宾馆与云南省及昆明市领导同志、昆明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土地有偿划拨问题,在云南省及昆明市的支持下,初步达成协议,交由资源昆虫研究所与昆明市三农场具体办理;12月1日,与昆明市三农场正式签署了白龙寺36.21亩土地的有偿划拨。
1999年7月20日,国家林业局批准《中国林科院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试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0年2月18日,国家林业局批复了《中国林科院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试基地初步设计》。
2001年4月25日,云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云南省计委关于‘云南特种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批准了以资源昆虫研究所为依托的云南特种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政府给予立项资助,实行省院联合共建;8月11日,国家林业局以“国家林业局关于中国林科院昆明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试基地综合科研楼的建设计划的批复”,批准中试基地二期工程综合科研楼的建设计划。
2002年1月18日,建筑面积为4383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完工并通过中国林科院的工程验收。
2003年3月24日,建筑面积为4654平方米的综合科研楼竣工验收,中试基地建设完成;5月18日,资源昆虫研究所由昆明市王大桥搬迁到昆明市白龙寺新址办公。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8年8月资源昆虫所官网显示,该所在职职工117人,有研究员1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4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52人;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5人,有12人先后获得过国务院特殊津贴。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侯开卫、赵世伟、陈晓鸣等
科研部门
据2018年8月资源昆虫所官网显示,该所设有8个院研究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生态实验室,1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生态研究中心,1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心;研究所在不同的气候带建立了国家林业局元谋荒漠化生态定位研究站、国家林业局普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景东南亚热带试验站、元江热区试验站和禄丰滇中高原试验站等实验基地。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生态研究中心
联合生态实验室:中加联合生态实验室
院研究室:工业原料昆虫、食药用昆虫、环境昆虫、森林病虫害、恢复生态、森林培育、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林产化工
院研究中心:国际真菌研究中心
院工程中心:生物资源工程中心
设施资源
资源昆虫研究所拥有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云南省数据分中心,与各级林业主管机构共享林业科学数据(资料);具有资源昆虫寄主数据库、蝴蝶资源数据库、观赏昆虫数据库等资源昆虫数据库。
合作交流
据2018年8月资源昆虫所官网显示,该所与加拿大、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泰国、秘鲁、墨西哥、印度、缅甸、越南、等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
科研成就
据2018年8月资源昆虫所官网显示,资源昆虫所在资源昆虫的开发利用,退化生态系统的整治和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资源培育等方面取得大量的成果,其中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就有130多项;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完成国家和行业标准8项,审定良种1项,发表论文148篇(其中SCI10篇,EI 4篇),出版专著2部。成果在20余个省市的紫胶资源培育以及产品开发中得到了应用,10多万农户和30多家企业参与紫胶生产。
据2018年8月资源昆虫所官网显示,资源昆虫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紫胶资源高效培育与精加工技术体系创新集成”和“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紫胶资源高效培育与精加工技术体系创新集成”针对中国紫胶质量差、产量低、高端产品缺乏等问题,从资源收集保存、生态选育、高效培育和新产品研发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1)创建了野生昆虫异地活体保存技术,收集和保存了9种紫胶虫10个品系和256种寄主植物,保存了世界上最丰富的紫胶虫种质资源。
(2)通过梯次生态驯化技术,成功选育出4种优质紫胶虫,解决了中国紫胶生产虫种单一、分布狭窄、质量差等问题,为中国多虫种紫胶生产奠定了基础。
(3)创建了紫胶优质高效培育技术体系,通过示范推广,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紫胶产量和质量,产量居世界第3位。
(4)创新紫胶精加工技术和工艺,研制出优质紫胶满足军工和电子行业需求,扭转了优质紫胶产品依赖进口局面,对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创制出食品级精制漂白胶和水果保鲜剂,使国产紫胶水果保鲜剂从无到有,占国内市场一半以上,打破了中国以外垄断。该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升了中国紫胶产业的技术水平,实现高端产品产业化,使中国紫胶产业步入国际领先行列。
据2018年8月资源昆虫所官网显示,资源昆虫所为解决干热河谷极端造林困难地区的植被恢复问题,资源昆虫所从69种植物中筛选出适宜于干热河谷造林的植物20余种(其中,印楝、塔拉、余甘子、木豆等树种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而且具有经济效益。)研究总结出一整套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综合技术,把低于30%的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从而对干热河谷区防护林体系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应用该技术成功地在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元谋盆地营造起4千余亩防护林示范林,成为干热河谷造林的典范、模式林,技术辐射造林面积3万多亩。
人才培养
据2018年8月资源昆虫所官网显示,该所有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森林保护学、森林培育
一级学科硕士点:生态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森林保护学、森林培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所徽外部轮廓呈圆形,底色采用深绿色;主体图案是RiRi字母的变体,指代昆虫。
精神文化
定位:研究所定位于国家级区域性非营利研究机构,立足云南、侧重西南、面向全国,拓展东南亚。以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大力加强产业化前期研究。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