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是
薛媛媛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首次出版于2012年12月。
内容简介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几万湖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移民云南边境,为国家种植橡胶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还是依赖国外橡胶的“无胶国”,1959年,中央决定迁移大批人口赴云南种植橡胶。毛泽东同志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湖南人民,于是数万湖南人来到西南边陲,为中国橡胶事业艰苦奋斗、忘我奉献。
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该作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表现主体,书写人民的历史,热情赞美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奋斗,创造和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终使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有重要影响、负责任的大国,推动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伟大的“中国梦”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一点一滴的牺牲和奉献中建构起来,并成为现实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都要铭记人民群众的丰功伟绩。该作品通过对湖南人民的历史贡献的描写,表现出作家正确的历史观。正是作家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才能真实表现湖南人民的精神风貌,还原历史真实的面貌。
艺术特色
该作品把普通人的命运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一批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组成了带有浓重湖南文化特色的橡胶种植场工人群像。作者笔下的湖南儿女为了国家利益,当年从鱼米之乡来到蛮夷之地、瘴疠之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白天治坡、晚上治窝,还要一手握锄、一手拿枪和边境线上的残匪做斗争。行路难、生存难、创业难都没有难倒这批湖南人。该作品虽非史诗架构,却写出了心灵史诗,它所复活的这段历史和歌颂的一批英雄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人文命题都为当代的社会发展输出了正能量。简单的一句“毛主席家乡来的人,要为毛主席争气”,就成为当年这些湖南人扎根边疆的精神支撑。湖南人的自强自尊、支边人的理想定力,在该作品中得以生动再现,许多细节令人动容。1959年,年仅5岁的张庆新被父亲用箩筐挑来云南。当年父母都是光着脚板上山垦荒,回来脚上总是鲜血淋漓。看到队上98个人只有30双鞋子,母亲便抱病给队上做鞋。终于有一天,张庆新随父亲上山开荒,几天后回到家里母亲已经病死。50多年过去了,他还没有穿完母亲做的一双比一双大的一箱子鞋。
作品影响
获奖记录
2014年3月20日,《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获第五届毛泽东文学奖。
2014年10月14日,《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获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
相关活动
2013年8月31日,薛媛媛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由文艺报社、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作家出版社、湖南省作协共同主办。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薛媛媛,湖南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沙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长沙市作协副主席。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二百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