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是经国家科技部、财政部、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位于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金融港二路6号。1982年,
湖北省气象局在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基础上增加成立武汉暴雨研究所。2002年,在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中,成为中国气象局所属的八个国家级专业气象研究所之一,并正式命名为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主要任务为瞄准暴雨防灾减灾的国家目标和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开展中国暴雨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重点是我国陆地暴雨,特别是江淮梅雨锋暴雨和
锋前暖区暴雨,同时开展我国北方暴雨的比较研究。在多年的科技攻关中,逐步形成了中尺度暴雨机理研究、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暴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水文气象耦合的流域洪水预报技术研究四大优势学科领域。
下设暴雨监测预警研究室、暴雨机理研究室、暴雨数值预报研究室、暴雨应用研究室、暴雨情报室(《暴雨灾害》编辑部)与综合办公室,并具备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暴雨监测外场试验基地、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区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等基础条件。人员编制50人,截止至2014年8月固定科研人员53人,其中硕士33名、博士10名,正研高工9名,副研高工20名。
2009-2013年间,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项、行业专项3项,以及国家973项目专题2项、国家863项目专题3项,通过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开发的AREMS、MYNOS、LAPS、GPS/MET、流域水文气象耦合等系统及其指导产品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承担研发的华中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成为华中区域气象业务的重要支撑平台,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在长江中游地区建设的暴雨监测外场试验基地已初具规模,依托基地内的业务观测网与移动观测网可对长江中游重要暴雨天气系统的风场、水汽场、降水场、云和降水粒子相态分布进行固定的实时综合观测,也可根据研究需要在不同区域开展移动联合观测,开发的监测与预报产品在
气象预报预警、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和人工影响天气现场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遵循“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致力营造促进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不断深化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家级暴雨专业研究所和我国暴雨监测预警中心。
1964年出生,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89年在
南京气象学院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雷达资料同化技术研究和中尺度暴雨形成机理研究。现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部公益性研究专项和国家“973”(中国暴雨)项目。
主持全面工作,法人代表,主要负责理事会决议执行、科研发展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学科方向和机构岗位的设置与调整、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干部选聘与考核等。
1968年出生,
高级工程师。1991年毕业于
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暴雨机理研究和预报、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优化及应用研究。现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和湖北省重点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