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济难会
中国济难会
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救济组织。五卅运动后,为了营救被捕的革命者,并筹款救济他们的家属而决定成立。1925年9月20日,中国济难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筹备会,推举韩觉民为主席,通过《中国济难会发起宣言》、组织章程,选举恽代英等13人为筹委会正式委员,侯绍裘等五人为候补委员。会址设在上海闸北宝山路三德里。9月30日,筹备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韩觉民、陈望道为总务;会员发展到5000人时,召开正式成立大会;修改简章。10月,中国济难会在上海召开代表大会,到会团体代表和个人80余人。会议决定将筹备委员会改为全国总会临时委员会,并通过发展会员、国际联络、募集经费等八项决议案。11月,出版机关刊物《济难》月刊、《光明》半月刊、《济难画报》。江西、广州、长沙、天津、北京等地先后成立了省总会。1927年秋,中国济难会随中共中央机关由武汉迁回上海,被迫转入地下活动。1929年12月,改称中国革命互济会,共产党人邓中夏、黄励等先后任总会主任。1930年后,不断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和破坏。1932年底,中共中央委派邓中夏重建互济会,逐步恢复组织,工作日益开展,如营救陈赓、廖承志等,取得成功。1933年5月,邓中夏被捕后互济会的处境困难,虽然还继续日常的营救工作,但已无重大活动。中共中央迁往苏区后,中国革命互济会逐渐停止活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21:2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