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山东省公办高校
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OUC),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中欧精英大学联盟、北极大学、国际南极学院、国际涉海大学联盟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历史沿革
私立青岛大学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创建,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大学。学校实行董事会制,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兼任校长,聘任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为名誉董事。
学校开宗明义。学校初创时期的学科设置为:1924年设置工科、商科;1925年增设土木工程科、铁路管理科、采矿工程学科、机械学科、电机学科。修业期满实验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原私立青岛大学校址上筹建国立青岛大学。
国立青岛大学
1929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文学家、教育家杨振声任校长。在学科建设上,杨振声提出要渐次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与海洋有关的学科,并在生物学系重点发展海边生物学,矢志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此为中国海洋大学特色学科的第一个源头。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设置了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理学院设置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1931年将教育学系扩充为教育学院,下辖教育行政系、乡村教育系。
国立山东大学
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戏剧家、教育家赵太侔任校长。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东大学被迫迁往四川万县。1946年春,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复任校长。复校后,学校创立了海洋研究所、水产系和水产研究所,此为中国海洋大学特色学科的第二个源头,开启了中国培养高等水产人才之先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国立山东大学获得新生。
山东大学
1951年,国立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形成了五院十八系和两个研究所的格局。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的部分师生北迁青岛,与学校的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海洋系。1953年9月,河北水产专科学校停办,部分师生和仪器并入学校水产系,水产学科力量进一步加强,成为学校的重点发展系科。
山东海洋学院
1958年秋,山东大学奉命迁至济南,所设9个系中,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以及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和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留在青岛,以山东大学(青岛)名义继续办学,并建立党委和校务委员会,党政工作的重点是山大原校址、以留在青岛的部分为基础,筹建一所面向海洋的大学。1959年3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第一所海洋高等学府——山东海洋学院成立。曲相升担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学校结束了与山东大学长达30年的共同期。
1960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中,山东海洋学院被列为13所综合性大学之一。1962年学校接收了山东地质学院部分人员和仪器设备。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划给国家海洋局建制,自1979年重归教育部直属。1971年山东省对高校布局和专业进行调整,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1978年初又归建到山东海洋学院。1981年,学校获准成为全国首批招收硕士和博士生的高校。
青岛海洋大学
1988年,山东海洋大学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96年,学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序列。2001年,学校跻身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合并发展
2002年10月,学校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11月,成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2006年9月,继鱼山校区、浮山校区之后,中国海洋大学第三个校区——崂山校区于正式启用。2007年9月,学校入选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08年4月,学校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合作筹建德克萨斯A&M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6月,学校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中澳海岸带管理研究中心”。
2011年2月24日,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于学校成立;2011年3月26日,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12月10日,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在中国海洋大学成立。
2013年6月,学校加入“北极大学”联盟,成为中国首个加盟该机构的科教单位。2014年10月,学校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共同成立“中澳海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同年入选第一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5年4月,学校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2月,学校与国际南极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加盟国际南极学院。2016年,学校与东盟水产教育网络签署合作备忘录,成为“东盟水产教育网络+”(ASEAN-FEN+)成员学校,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与泰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月,学校加入国际海洋科普联盟。
2019年1月,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月,入选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5月,中国海洋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月,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海洋科教创新园区)开工奠基仪式举行。10月14日,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框架签约仪式在深圳举行。11月,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海南三亚举行。12月,文化和旅游部在中国海洋大学设立“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欣欣向荣
2020年1月,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获批建设。3月,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8月,中国海洋大学民营企业成长学院成立。9月,成为全国高校海洋类学术期刊联盟理事单位。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1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工装备基础科学中心”。
2021年4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关“智库联盟”合作共建协议签署仪式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胜利楼会议厅举行。5月,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制撤销,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5月,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2021年,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2月,中国海洋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月,中国海洋大学加入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研究联盟。中国海洋大学5个学院整体搬迁至西海岸校区,这标志着西海岸校区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海大形成了崂山校区、鱼山校区、浮山校区和西海岸校区四个同城校区办学格局。10月10日,中国海洋大学与道莅智远科技联合研发中心揭牌成立。
2023年4月,加盟山东海洋人才高质量发展联盟。5月,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7月17日,中国海洋大学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学校鱼山校区胜利楼举行。11月17日,发起成立青岛市软件行业产教联盟。
2024年10月18日,中国海洋大学校史馆焕新开馆仪式在崂山校区举行。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回信强调,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2024年11月8日至10日,由中国海洋大学参与主办的首届全国海洋技术经济及管理论坛暨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海洋技术经济分会成立大会在青岛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1个学部、2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4个,学科专业覆盖理学、工学、农(水产)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2023年4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国海洋大学新增了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6个(根据官网简介显示,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官网有出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9个;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4114人,其中专任教师2175人,博士生导师71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1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7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其中专职5人,双聘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其中专职7人,双聘2人。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长江、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92人,“四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6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等省部级人才398人,“筑峰人才工程”、“繁荣人才工程”岗位教授73人,“青年英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38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个;有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山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1个。
合作交流
中国海洋大学自1960年开始接收国际学生。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开办海洋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开办法学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合作建立德克萨斯A&M大学孔子学院等。
截止2023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12个学院与国外高校有本科生联合培养合作关系;8个学院与国外高校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基地平台40余个;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25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8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4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40余项,其中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5项。
2018年,在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中,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12月,在“2018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拟授奖项目中,学校共获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9年1月8日,中国海洋大学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作为主持单位获奖2项。
学术资源
据学校官网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由鱼山校区图书馆、崂山校区图书馆和西海岸校区图书馆组成;图书馆纸质文献约295万册,其中外文图书28.6万册;中外文现刊1000多种;中外文文献数据库约350个;电子书刊约320万册;电子期刊约3万种,涵盖了中国海洋大学所有专业,馆藏古籍近1.3万册。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民国图书一万余册、《中华再造善本》《文津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大型影印古籍、清末民国报刊和《大公报》《申报》《晨报》等报纸影印本共1391册,并藏有其他多种文史参考资料。图书馆参建了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内有包括该馆在内的国内外30几所高校图书馆藏古籍元数据60余万条、书影20余万幅,电子图书8.35万册。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中国海洋大学期刊社,负责编辑、出版、管理《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英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海洋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59年创刊,现为中文月刊。主要刊登理、工、农(水产)、医(药)等涉海相关领域中具有原创性的科技论文。《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数据库收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创刊于2002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海洋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旨在及时报道物理海洋、海洋气象、海洋水产、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工程、海洋遥感、海洋信息、海洋化学、海洋生态、海洋药物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收录。
校园文化
学院标志
中国海洋大学校徽为环状圆形,外部环状部分底色为白色,上部环绕红色的黑体字体“中国海洋大学”,下部环绕蓝色的黑体字体“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内部圆形部分上部天蓝色代表天空,下部海蓝色和三条白色波浪线代表海洋;天蓝色部分上部为白色的横排华文新魏体字体“1924”,表示学校创立的年份。
学校校徽为写有“中国海洋大学”的长方形金属证章,字形为邓小平书写,红底白字、白底红字和蓝底红字样式分别供教职员工、本科生和研究生佩戴。
精神文化
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海纳百川”意指:海之大,能容纳一切河流之水。形容气度、胸怀之宽广。喻指海大培育之人应虚怀若谷,有大海般的胸襟;海大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园,能容纳各种学术思想;海大能容纳包括大师级人物在内的各路英才,能采纳来自社会各界有益之言行、有益之成果。“取则行远”意指:海大人既能够遵循科学精神,又能够眼界高远、目标远大,且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体现了海大人志存高远、探索不已、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
社团文化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4个校区,其中,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共占地2400余亩;西海岸校区占地约2800亩。各校区的地址地址分别为青岛市松岭路238号、青岛市鱼山路5号、青岛市香港东路23号和青岛市三沙路1299号。
崂山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坐落于崂山风景区脚下,是海大的主校区,建成于2005年。整体的建筑风格落落大方,以老校区的欧式风格为主,校园色调以黄色的暖色系为底色。
其中,整制学院有海洋与大气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政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基础教育中心(体育系、教育系)、社会科学部。
鱼山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号,是海大的老校区,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并且被赞拥有国内大学中最完美的西洋风格建筑群,它还是国内极少数拥有独立的海上小岛研究中心的学校。其中,整制学院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艺术系)。
浮山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香港东路23号,为国际教育学院所在地,无本科教育机构。校区面朝大海,背靠浮山。
西海岸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海洋科教创新园区)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占地2800余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在校生总体规模20000人,教职工2000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八关山
八关山入口处其貌不扬,爬上去视野开阔。在山半腰有一小亭子,可望见青岛奥帆中心。爬至山顶,栈桥也尽收眼底,除此还有远处高楼林立,近处鱼山旧街道的红瓦小房子。山稍高的位置都可望见海。黄昏可欣赏落日美景,夜晚静赏万家灯火,天色若好可以赏月。
梧桐大道
从鱼山校区三角地通往二校门的大路即为梧桐道,得名来源于道路两边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从春天的点点嫩绿,雀鸣枝头到夏天的枝繁叶茂,遮阴送爽。秋天的萧萧落叶,满道金黄到冬天的枝干挺拔。
胜利楼
胜利楼墙壁也有斑驳的历史痕迹。白墙红瓦,庄严肃穆。引人注目的还有一墙的爬山虎,夏天葱绿,秋天深红。稍往里走是六二礼堂和大学生活动中心。
闻一多故居
闻一多故居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欧建筑风格,砖石结构,地上两层,有地下室和阁楼。闻一多住于南面一间屋子,面积约20平方米。1930年8月,他应聘来到青岛担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夏,就住在此楼内,故此楼又称“一多楼”。
水产馆
水产馆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为5865平方米。为德国侵占青岛后建的俾斯麦兵营营房,属德国新哥特式建筑业。
樱花大道
樱花大道位于教学区和五子顶之间,绵延几百米风光无限。是大部分学生上课的必经之路。春天,首先在樱花大道绽放。风中摇曳的树枝飘零下如烟的花瓣,绕着学子盘旋落地。
崂山体育馆
体育馆旅游片区是全校唯一一个集中了多个旅游景点的片区,包括:体育主馆、游泳馆、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主馆承担了许多大型活动的举办,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健美操、啦啦操大赛等。而在大活更是经常一票难求。在大活不仅有乐队演出,还有海鸥剧社大戏以及各种大型比赛。
凯旋门
凯旋门位于海大西门中轴线上,建筑恢弘大气,前接体育馆,后接九球广场,与多个景点相连。
九球广场
东南西北分布着九个大大的球体,所以被海大学子们称为“九球广场”。
海权教育馆
海权教育馆以“知我海权,建我海洋强国”为主题,主要包括中国海洋权益沙盘展示、海洋资源实物展示、海权教育电影院,以及海洋海权教育展览四个部分,通过沙盘、实物、图片和多媒体课堂等多种形式,将海洋知识、海权教育内容形象化、趣味化。
“东方红2”船
1994年8月5日,“东方红2”船在上海中华造船厂开工。累计执行约250个航次、总航程达40余万海里、累计在航4000余天,取得调查资料及样品。
校友情况
学术界
政界
文体商界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中国海洋大学.
历史沿革.中国海洋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22:5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