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
开展生物多样性濒危现状评估和红色名录制订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界的共识。2013年和2015年,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别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红色名录自发布以来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成为中国政府履行国际协议、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和制定保护对策的重要科学依据。随着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力度不断加大、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中国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系统进化和保护等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于2020年再次联合对红色名录进行科学调整,最终形成此次发布更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实现对中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
2015年5月6日,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在北京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专家论证会。论证会聘请了全国二十余名动物学家,主席团由陈宜瑜院士、郑光美院士、中国科学院施尔畏副院长以及环境保护部李干杰副部长组成。专家论证并通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
2015年5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结果显示,中国除
海洋鱼类外的4357种脊椎动物中,已有4种灭绝(EX),3种野外灭绝(EW),10种区域灭绝(RE)。受威胁物种共计932种,约占评估物种总数的21.4%。其中,185种极危(CR),288种濒危(EN),459种易危(VU)。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类群为两栖动物,高达43.1%。中国特有动物1598种,受威胁率达30.6%。
评估与分析得出物种濒危的因素主要有:1、生境退化或丧失;2、直接采挖或砍伐;3、环境污染;4、自然灾害;5、物种内在因素;6、种间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坏是造成物种濒危最主要的原因。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评估涵盖脊椎动物4767种,较上一次增加410种,评估结果显示,脊椎动物受威胁物种共有1050种,占比22.02%。脊椎动物受威胁物种有765种等级不变,54种等级上升,93种“降级”,其中43种移出受威胁等级,1个物种因野外调查重新发现而由“灭绝”下调至“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