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工业
工业部门
中国电力工业将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水能、海洋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经发电设施转换成电能,再通过输电、变电与配电系统供给用户作为能源的工业部门。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业部门。
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第一座火电厂投产至1949年,发展缓慢,基础薄弱。50年代以来,经过40年的建设,中国电力工业由小到大,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从主要依靠国外设计、提供设备到基本立足国内,建成了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和其他新能源发电的各种发电厂。到1989年,500千瓦及以上发电厂全国总计6600座;正在兴建中的两座核电站即将投产(其中,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并网发电);建成了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域的电力系统,输电线路443141公里,变电设备 37138万千伏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和相当规模的电力工业体系(统计数据均未包括台湾省,下同。台湾省电力工业概况见台湾电力公司)。
概况中国最早应用电能是作为照明电源。1879年4月11日,上海市虹口一家英商公司的一台7.46千瓦(10英制马力)柴油发电机组试运转成功。5月17~18日,由这台机组供电的弧光灯在外滩照亮。中国首座商用火电厂是上海电光公司的乍浦路火电厂。该厂于1882年 7月26日正式发电,发电机组容量为12千瓦,可供19盏弧光灯的照明用电。它比世界上最早的公用电厂(伦敦,1882年1月12日)仅晚6个月。中国水力发电始于1912年,在云南昆明附近的螳螂川上建成石龙坝水电站,投产初期装有2台24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能源部拥有大型水利电力研究机构、热力工程研究机构、电力工程研究机构8个,还有几个大区以及27个省市电力试验研究所。这些机构拥有大型水工试验室、热工试验室、高压输电线路试验基地、电力系统试验室、高电压试验基地,以及通信与自动控制试验室等。能源部有部属水利电力或电力工程高等院校 9所、专科学校10所。全国有31所高等院校设有水利电力或电力工程专业。40年来,全国水电和电力科研机构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的科技工作者和教师,承担了全国水电工程、火电工程、50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以及电力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大型工程的现场调试等工作。他们对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和运行可靠性,保证电力系统的经济、稳定运行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的电力科研机构还同国外广泛开展科技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参考书目
黄晞编:《电力技术发展史简编》,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5。
孙嘉平、柳椿生、程忠智主编:《中国电力工业──庆祝发电装机容量超过一亿千瓦》,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8。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7 13:04
目录
概述
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