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年10月,是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的二级学院,负责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本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工作任务,学院专职教师10名均为博士毕业。
历史沿革
202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印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院系调整暨推进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该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一起,共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并进一步加强各研究生教学系建设。
2023年10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第十五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论坛,于俊霄、
李星良出席致辞。
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立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41年研究生培养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直接承袭成立于2014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年,在中央有关领导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启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于2014年春季始,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全国,每年招收培养10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专项培养,学制三年。多年来,马学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学科门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选拔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导师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构建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马克思主义牢固地占据课堂教学阵地、学术科研阵地和思想工作阵地,对我国马克思主义高端理论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尝试。马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想文化宣传战线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撑。较好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高地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本硕博”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2020年9月,随着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的深化部署,科教融合的新马院重装启航,由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融合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落实“科教融合”“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荣誉学部委员5人,学部委员4人;特聘教授12人,长聘教授15人,特聘岗位教师40余人,本科生学业导师45人,马骨干博士生导师113人。目前,学院专职教师10名均为博士毕业,3人具有博士后研究工作经历,6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6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依托学院建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高等研究院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科教融合和人才培养方面坚持高标准、高层次,打造高平台、树立高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强阵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宗旨一以贯之。顶尖的学术科研底色、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和建设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发展和“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坚实基础。
办学实力
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海外中国学等4个国内优势学科,拥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7个重点学科。
依托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研究所、信息情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师资力量:拥有学部委员4人,荣誉学部委员5人;学科带头人21人;研究员41人,副研究员58人;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生导师37人。
现任领导
辛向阳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林建华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邓淑娜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李 楠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维国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秦国伟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刘 欢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经2005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于2005年12月26日在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国家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
本院职责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三次致中国社科院贺信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学习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以党、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国外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和现实应用有机结合,与国内外同行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力求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更好履行中国社科院“三大定位”职责,建设“三大体系”,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本院下设5个研究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18个研究室:基本理论研究室、基本方略研究室、党建党史研究室、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室、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室、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室、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研究室、国外左翼思想研究室、国外共产党理论研究室、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室;1个业务部门:信息网络室;5个行政部门:办公室、科研处、人事处、“三办”综合协调处、习研中心秘书处。现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科学与无神论》、《国际思想评论》(英文)、《世界政治经济学评论》(英文)、《马克思主义文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马克思主义研究网等刊物和网站。
本院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专业智库“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库”“意识形态研究智库”的依托单位,负责管理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中国无神论学会等4个全国性学术社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理论思潮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等4个非实体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办公室、思想理论写作组办公室也设在本院。
本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牵头合作单位,
辛向阳、
林建华分别担任学院院长、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批12个本硕博一体化科教融合学院之一,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学院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本科生,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等学科的研究生。本院学者中有32人在学院担任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2人。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165人,硕士生23人,博士生36人。
本院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等学科的博士后。招收高级访问学者。现有在站博士后12人,在访学者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