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高等院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中国首个研究生院。建院之初在北京,1986年时更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校本部建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在2000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划归中国科学院直属。2012年6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始招收本科生。
历史沿革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率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严济慈出任首任院长。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学位评委员会。
1983年,国家在人民大会堂为中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18名博士举行学位授予仪式,在这18名博士中,7人是中国科技大学培养的,从此奠定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国内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领先地位。
1986年,合肥本部也成立研究生院。
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199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至2024年7月,学校累计已授予博士学位21159名,学术硕士学位24506名,专业硕士学位34247名。截止到2024年7月,在学博士研究生9146人,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生6747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6673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1702人,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代培研究生865人。
办学条件
学科条件
学校有3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共11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6;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40%。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6年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学校15个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科学技术史、安全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共7个学科被评为A+,A+学科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五;数学、生物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共8个学科被评为A或A- 。“数理化天地生”6个理学基础学科全部获评A及以上。
截止2021年2月(ESI最新数据),我校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同时,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1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篇均被引数居于C9高校第一。学校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纳米材料、极地环境、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取得了一些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1年 Nature Index发布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表现依旧亮眼,自然指数位居全球大学/机构综合排名第9,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5,在中国高校中排名蝉联第一。
科研平台
学校现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等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热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联合)、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站)等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73个中科院、安徽省、教育部重点科研机构。
师资队伍
学校凝聚了一支具有持续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师资队伍。截至2020年12月,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2621人,其中教授817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90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中,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496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37%;青年人才占高层次人才的60%。学校共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0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及教学名师55人,青年拔尖人才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1人。
办学模式
中国科大研究生教育坚持“我创新,故我在”的发展理念,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的战略部署,以“科教结合”为切入点,实施分类培养为抓手、以本硕博、硕博长周期培养模式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以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在实施博士生培养质量工程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制订了与国际接轨的学位质量标准,实施了各类研究生创新计划,构建了信息化管理监控平台,改良了研究生管理与服务体系,这些创新型改革举措,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研究生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营造了良性的生态环境。
中国科大研究生教育将继承和发扬“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传统,促进教育与科研结合,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全院办校,所系结合”这一全新的办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界独树一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动双赢,与部分研究院所构建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促进了研究人员互聘和交叉,共享人力资源;加强了科研合作,促进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共建了诸多系科专业,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共享了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现任领导
院长
杨金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其他领导
张淑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顾问。
龚流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姚华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
李思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倪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石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挂职)。
组织机构
(一)综合与所系结合办公室。负责对外接待与联络,院内人事、财务、资产、印信管理及采购,信件及文件等公文收发、管理、归档,研究生院相关网站更新、维护和信息化建设等;负责研究生教育政策、规章、制度、工作计划、汇报总结的研究起草,院内各项综合性重要会议纪要撰写、新闻宣传等;负责所系结合、科教融合相关工作,沟通协调中科院各研究所及校内相关院系,搭建机制和平台,做好精准服务。
(二)招生办公室。负责研究生招生宣传,包括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组织,网络面试、网络宣讲等新媒体招生宣传;负责研究生招生录取,包括招生计划编制与分配,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编制,报名、材料审核、命题、试卷管理、考试、评卷、复试、调剂、录取等工作的组织,以及港澳台招生事务管理等;负责招生信息化建设,包括招生宣传平台、招生管理系统开发与管理等;负责推免生工作,包括本科推荐、接收录取工作。
(三)培养办公室。负责研究生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估、研究生创新计划及各类教研项目组织与实施、研究生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项目管理;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实践基地、案例库建设;负责研究生学籍与奖助,包括研究生学期电子注册、学籍清理及异动、毕业证书发放、“三助”岗位管理,各类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组织等;负责研究生思政工作以及迎新、离校、体检、医保等服务。
(四)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学位授予审核,负责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审核授予,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学位论文抽检及校级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学位证书和学位服管理,学位认证与学位公证;负责导师遴选服务,负责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定、新增博士生导师遴选、研究生导师和专业学位实践导师备案、研究生导师上岗培训、业务学习培训,导师服务等信息化建设;负责研究生档案管理,负责研究生档案建档和派发寄送,接洽用人单位和组织发展政审。
(五)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管理,包括参与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实施与监理;学科发展调研规划,学科国际化建设,学科科教融合共建;学位授权点申报及动态调整;中央预算学科建设等专项经费管理等;负责学科评估工作,包括选优、合格评估等各类学科建设质量评估、中科院及各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完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等上级部门及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六)《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负责《研究生教育研究》来稿审核、校对,期刊外审专家库建设与维护等;责期刊征订与服务,期刊年度核验、年报、半年报提交,期刊数据统计分析,信息网络平台维护等。
参考资料
研究生教育概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校学位办.
机构设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校学位办.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1 15:1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